学校举行“世界咖啡馆”主题讨论 探究如何让课程思政“活”起来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05-25浏览次数:1731

世界咖啡馆是一种深度汇谈方式,倡导“人人都是学习者”的理念,就如同朋友喝咖啡一样围坐在铺着纸张的桌前,聚焦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认真聆听并深入思考对方讲话,充分分享及拓展思维。之后,每个人又移往另一张咖啡桌,大家在平等放松的环境中,结识新朋友,互相交换不同的想法。

“活力课堂”是我校的重大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正在火热进行中,依托“活力课堂”,教师工作部通过举行世界咖啡馆活动,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如何让“课程思政”也“活”起来!40名教师踊跃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老师主持。

参加活动的40名教师被均分在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设置2名桌长:龚春蕾、齐砚奎;王茜、黄播;聂晓晶、耿松;张海萍、扶岳辉。桌长既是拥有自己观点、经验的讨论成员,又是把控讨论氛围的引导者。桌长不会判断观点的好坏、理念的正确与否,会适时引导、鼓励、帮助提炼成员的核心观点。

(参加教师合影)

 (参加教师在热烈研讨)

    一个生动有趣的互动小游戏正式拉开世界咖啡馆的序幕!每个小组都立刻投入到紧张而热烈的研讨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认真聆听,深入思考。在友好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在积极参与和贡献,交流并连接不同的观点,现场气氛活跃而愉快!每当开始新的一轮研讨,桌长就详细介绍本桌研讨成果,新桌员进行一定补充,桌长不断累积智慧。3轮研讨后,所有人回到原来小组,全体一起分享发现和各自的见解。

首先,龚春蕾副校长、齐砚奎老师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现状、心得体会和困惑等方面分享了研讨成果,交流了教师们教学实践中让“课程思政” “活”起来的思想、手法和案例。综合教师观点,该组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运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素养。目前“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从一个教学案例、一节课到一门课、一个专业的系统化设计,实现教学理念的融会贯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效果,还要理解教学纪律和学术自由的关系。

 (龚春蕾副校长做分享)

接下来,王茜、黄播老师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了主题分享。目前我校各个学院的教师以各种方式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如初等教育学院的老师将“课程思政”设计与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通过文化长廊的使用和介绍引导青年人提升理想信念;健康学院老师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念、提升实践能力,通识学院的老师通过价值观拍卖会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强调将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真听真看真感觉,提升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感。基于以上实际案例,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王茜老师总结到:1.思政课与专业课“课程思政”同行同向,充分体现我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2.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聚焦到课程内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3.以点带面,从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逐步形成每个专业的“课程思政”理念,进而发展每个学院的“课程思政”风格;4.“课程思政”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课堂活动、校园软硬件建设等全部整合起来,形成整个学校的“课程思政”文化。

(王茜老师做分享)

然后,聂晓晶、耿松围绕“活力课堂”模型进行了分享。“活力课堂”主要由“课前”“课中”“课后”三要素组成,在“课前”准备阶段,提出以教师为主导,这里的教师,指以专业、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建议各学院党政领导围绕本学科“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专业负责人将思政元素系统化地分配到整个专业四年的培养计划中,既要避免课程与思政“两张皮”现象,也要避免教师单打独斗,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简单重复,应当在专业集体备课中合理用好本学科的经典案例;在“课中”部分,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励学生关心本学科相关的时事动态,特别是国内学科前沿取得的成就、成果,让学生把这些信息带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讲好本学科的中国故事,最终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爱上自己所在的专业;在“课后”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质量把控体系,这又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应当建立多样化的考核体系,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在专业情感上的“卷入度”,用一个科学的考核,让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今后在自己的学科中发挥创新思维的学生,取得更高的绩点;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估,现有的评估体系,更多的通过检查文档和听课来关注课前教师的备课情况和课中教师的讲课情况,但对于学生学习后的专业认同感,进而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方面,尚缺乏客观可信的评估体系,建议各专业对学生四年的学习,建立一个逐年的问卷调研机制,调查一个学生在专业内经过若干时间的学习,是否对本学科感兴趣、对本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解,进而真正明白学习这个学科,自己今后能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怎样的贡献,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这样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发掘一批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和教师,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典范。总而言之,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思政”的目的在于“政”,即培养人才,服务于党和国家,但实现目的的手段在于“思”,老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思,才能激发学生去“思”,学生有了“思”,即学习的目标,老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去“思”,才能更好地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

(聂晓晶老师做分享)

 最后张海萍、扶岳辉老师从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出发,认为“课程思政”首先应从宏观层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架构,包括: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全面理解、各门课程的思政内容挖掘、配套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设计等。其次,“课程思政”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方法有所侧重,文科类的可侧重使用案例分析、话题辩论、观察调查、情境剧表演等方法,理工科类的侧重在实践、实训、模拟加工的过程中体验规范、严谨、工匠精神。最终,在不同课程中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品质、激扬中国情怀、认同中国文化!

(张海萍老师做分享)

本次世界咖啡馆活动圆满结束,大家兴致盎然,纷纷表示意犹未尽!4个小组的桌长分别从学校层面、学院层面、专业负责人层面、教师层面分享了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如何让“课程思政”“活”起来的真知灼见!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并对未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如何让“课程思政”“活”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 齐砚奎 王茜 聂晓晶 张海萍 李艳艳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