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思政教育】
考核指标:
1-2-5.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经验做法和工作品牌。学校将“三全育人”(或立德树人)作为纳入高校巡视整改、“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2分)
1-2-6.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分)
1-2-7.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和实践转化。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报送工作成果。(1分)
1-2-8.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拓展“中国系列”课程等选修课建设,落实“大思政课善用之”要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改革有显著成果。学校和院(系)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1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课程学科建设,按规范要求做好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组织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全覆盖。(2分)
1-2-9.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或意识形态动向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1分)
指标综述:
理论教育工作一直是学校长期重视的基础教育工作。我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正副两支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建设工作,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了解学生以及辅导员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两大优势,致力于在学生育人的问题上形成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合力。
1-2-5.落实三全育人,推进三抓三坚持
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积极策划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6月23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院党委书记刘凤、院长张志丹带领下到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双方签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协议,并围绕交流合作、结对共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2021年12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举办“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学术研讨会,并举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研讨会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史理论研究与阐释,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更好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活动由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
(2021年6月23日,双方签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协议)
(与上师大马院深入交流)
(2021年12月,陆建非和许岳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包括中英文辩论训练、重大节日升旗活动、学生干部评比、假期社会调研、班助理团队组建、家长开放日等,学校以“为做人而学习”为校训,坚持“专通雅”协调发展,形成了“三抓三坚持”的思政育人特色品牌,即:抓早晚自修教学视频的播放,抓所有学生参与的中英文辩论训练,抓三十部经典的阅读,坚持两支辅导员队伍,坚持德育学分制,坚持发挥学生自治队伍作用。学校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衔接,打造了天华特色活动——中英文辩论训练。全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强弱搭配,参与辩论训练。在辩题的选择上,多选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时事政策、学生身边事等;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各二级学院为开展好辩论训练工作,纷纷成立辩论协会或辩论社团,充分发挥学生辩论骨干的作用,在课后、晚自习时间,辩论训练遍地开花,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进一步将“三全”育人工作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育人工作的思考。4月9日上午,在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组织下,市民办高校党工委、市教委学生处、体卫艺科处、嘉定区武装部以及全市各民办高校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齐聚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共话上海民办高校国防教育育人特色,共谋新时代国防教育育人的创新发展。
(上海民办高校国防教育推进会现场)
(上海民办高校国防教育推进会现场)
1-2-5.规范思政教育,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我校对5门必修课的学分安排如下:“原理”3学分,“概论”4学分,“纲要”3学分,“基础”2学分,“形策”2学分。根据文件要求,从“概论”和“基础”课中各划出1学分,共2个学分,开展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定了《德育社会实践I、II、III、IV》教学大纲,从境界修养、行为自律、素质拓展三个层面,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四门思政课统一选用高教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形策”课选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编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同时部分选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形势与政策》作为辅助教材开展教学。班级规模方面,四门课的班级规模平均97人,基本做到中班教学。“形策”课目前实行的是大班教学,班级规模在150人左右。
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校内活力课堂建设、在线课程建设,层层深化,一切都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目前有3位思政教师入选学校“星级名师”。经过多轮次建设,根据思政课课程特点,研究出了思政课活力教学模型,打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课前、课中、课后相融合的课程活力。通过教学模型引导全体思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马院所有任课老师均在课程中心门户上建设课程,目前已有15位教师建成并使用。教师以在线学习中心为平台支撑,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线上学习自动留痕并生成平时成绩,极大的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2019年开始,学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体化建设,将原来真属党委领导的思政教学部进一步升级为与其他8大二级学院平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全了马院的组织机构,逐步配置专职教师队伍,确保物资经费保障。马院接受学校党政双重领导,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有校级领导、党委委员和处级中层干部长期坚持在思政教学一线。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宣传思政以及其他教学工作实现了有机融合。
学校党政领导讲思政课、听思政课也已经制度化,每学期至少走进课堂一次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并组织召开思政教师现场座谈会。6月7日,党委书记陆建非在天华楼426作《如影随形,外语学习教育助力党的诞生发展》专题党课,初等教育学院党总支、行政一支部教师党员与部分学生党员代表参加。
(党委书记陆建非讲课,与青年学生交流)
1-2-6.把握教学政治方向,发挥专业育人功能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陆建非、校长叶才福任组长,分管思政和教学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思政教学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发挥思政育人协同效应,确保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连续三年承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一般培育校项目,共试点课程30门,其中中国系列课程“道德中国”1门,思政课3门,综合素养课程2门,专业课24门。马院开设“道德中国”思政系列选修课,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本源,与学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结合起来,全面剖析道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马院还参与开设全校“心灵之灯”系列讲堂,每月组织1次,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成为落实“为做人而学习”校训的重要实践平台。
12月,在“2021年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中,我校初等教育学院卜迅老师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The Power of Belief(《信仰的力量》)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卜迅老师讲课)
“活力课堂”是我校的重大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正在火热进行中,依托“活力课堂”,教师工作部通过举行世界咖啡馆活动,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如何让“课程思政”也“活”起来。2021年5月,学校举行“世界咖啡馆”主题讨论,探究如何让课程思政“活”起来。40名教师踊跃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认真聆听,深入思考。在友好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在积极参与和贡献,交流并连接不同的观点,现场气氛活跃而愉快!
(2021年5月,学校举行“世界咖啡馆”主题讨论。)
1-2-7.定期开展思想调研,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
一是定期分析意识形态动向。依托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有关要求,专门召开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讨意识形态工作形势,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党委会、党务干部会议等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相关工作部署,及时通报意识形态领域相关情况;并继续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2021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开展年度意识形态工作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督促各单位坚持目标问题双重导向,完善专项工作制度。
二是适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校为了解师生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注度,拓展青年的思想深度,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聚焦十九大等重大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社会话题相关的调研。学保处持续推进每周五下午的“学保处处长接待日”活动,倾听学生诉求。我校于2021年11月12日举行了2021级新生“家长开放日”活动,来自上海地区的共96名新生家长齐聚天华。学校党、政、监领导高度重视,学保处精心组织,各级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全面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合力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成才。
(11月12日,我校举行第八届家长开放日活动)
1-2-8.加强报告审批管理,把握思想舆论方向
尽管作为民办高校,各级各类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和使用原版外文教材的机会不多,但学校依然防祸于未然,学校建立有规范的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和使用原版外文教材的审核管理制度。2020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各类论坛、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的管理,在学校党委印发的《关于举办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和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办法》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讲座、论坛、讲坛、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等阵地管理的办法》,实行“一会一报”的审查、批准制度、备案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分类归口管理,并完善应急预案。全年各级各类报告会均按照要求进行了审批备案。
学校对专业课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有明确要求,学校《师德公约》第二条明确要求:(教师)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第二章第六条规定:(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工作。除了制度规定外,学校还经常加强教师的政治教育,并通过学生信息员帮助学校及时了解了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包括及时掌握教师的政治态度是否有问题。教学信息员工作是我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信息员的信息反馈为学校了解教与学的信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召开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建设座谈会)
1-2-9.关注干部师生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深入了解师生思想动态,进一步把握思政工作重点,确保党建与思政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美术经典作品来了解党史,从中汲取艺术与智慧的力量,能够更好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5月18日下午,学校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赵牧作《用美术经典铭记党的百年历史》的美术党史专题讲座。
(用美术经典铭记党的百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