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教学科研】

考评指标:

3-13-41.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2分)

3-13-42.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好智库等决策咨询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2分)

3-13-43.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1分)


指标综述:

2021量监控体系,做到无重大教学事故。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3-13-41.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多科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因此培养有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作为关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以此为核心,在学校管理与建设、专业建设与发展等各方面都开展相关具体工作。《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董事会关于2019-2020学年度天华学院工作纲要》要求:“坚定不移地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抓好教育学生做人”、“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教师队伍”,无不体现出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坚持与落实。近几年依据二级学院的设立和《大学章程》的制定,重新修订了有关本科教学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编印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本科生教学管理规定与实施办法汇编》、《教师教学工作手册》和《考试工作手册》,《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范》、《领导听课评课试行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手册》等,从教、学和管理全面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和管理。学校坚持各级领导教学巡视制度。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老生和新生开学第一天,第二学期的开学第一天,全体校领导进入各个教学楼进行教学巡视,详细了解新学期教学开展现状,慰问教学一线老师。在考试周,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领导巡视考场,了解考场安排、教师监考和学生考试秩序。

学校制定出一套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各部门协同联动的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发布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文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2021年10月27日,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第十二次网上质量测评工作正式启动。由于学校疫情防控的需要,此次测评主要通过钉钉工作群在线下开展。根据陈新斌副校长对此次质量测评工作提出的“规范、客观、及时、沟通”的四个工作要求,质量管理处在线上就第十二次质量测评的时间范围与推进日程、测评工作的重点、佐证材料分工以及前一次网上质量测评后续诊断与分析意见反馈(抽查8个专业)等做了介绍说明,尤其强调了本次质量测评的工作重点在于“规范性” 。在去年的基础上,质量管理处对所有测评的要素都设计了相关的模板,放在钉钉群的三个文件夹中,方便测评员按照模板要求填写内容,及上传配套的佐证材料。同时也随之做好网上质量测评体系的软件升级级使质量测评的文档数据更规范、系统操作更方便,更客观科学地反映学校质量现状。学校把“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教学质量核心状态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发布”与全校质量保障体系年度测评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天华特色的“教学质量测评与质量报告发布联动”的质量保障制度。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  

(图1 我校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申报工作暨专业建设研讨推进会)

(图2 我校召开一流本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3-13-42.加强专业建设,推动科研发展

2021年,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定位及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坚持“专、通、雅”协调发展,将“学生16条能力培养标准”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培养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按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理念,积极配合董事会和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制定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立足国际视角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在专业课模块中凝练出核心课程,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成立的26个教学科研团队不断优化,集中优势力量,就学科专业特色、精品课程建设、重大课题研究等形成合力,以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不断呈现。学校进一步明确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产教融合和教育国际化等举措,形成了“儿童教育”、“汽车服务”和“康复治疗”三大学科专业特色,并带动了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前教育、汽车服务工程两专业已列入上海市属高校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021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EI、CPCI检索论文46篇,中文核心15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7本。在研项目66项,科研经费205万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我校推荐的视觉传达设计、英语、应用心理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流管理6个专业获批上海市(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科研工作、规范科研管理的规定文件。重新修订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专利管理办法(试行)”等,科研项目的申报做到了制度化、公开化,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资料档案都十分规范严谨。设立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41项、校级教改项目30项用于支持二级学院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将分散、个体的教改项目,引导到团队合作、以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的重大项目上来,既培养了科研团队,又推动了专业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构建由一系列精品课程与名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与国内有影响的重点专业。教学科研项目的广泛开展,促进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深入推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4〕34号)和《关于推进上海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通知》(沪科协〔2014〕117号)的精神,受嘉定区科协的委托,嘉定社区科普大学总校由天华学院筹建。2021年,我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31篇,公开发表87篇,学报论文44篇。其中SCI、EI、CPCI检索文章18篇,中文核心7篇。学校在研项目146项,科研经费524.5万元,在各级各类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91篇。学前教育学院滕薇院长主持的课程《幼儿早期阅读与指导》成功入选全国一流课程。



(学校召开2021年访问学者、优青、产学研项目开题动员会)


3-13-43.语言文字规范,师生普通话达标

学校长期致力于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在校专职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在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倡导学生使用普通话,帮助学生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我院学生参加全市统一的普通话测试,并为参加测试的学生安排考前培训和考前试测。

(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教委组织专家对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达标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