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指标1】
考评指标:在党的建设、思政教育、意识形态、文明文化、教育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和宣传取得国家级和市级成果。(3分)
指标综述:
此轮创建周期,学校在在党的建设、思政教育、意识形态、文明文化、教育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和宣传上,积极开展工作,成效显著。2021年,学校获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重大荣誉,入选硕士学位授予权培育单位。
1.党建创优结硕果
学校结合建党百年,抓实党建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学前教育党总支创建标杆院系,组织通识学院教工支部创建样板支部,孵化其余8个总支和30个支部开展创建,组织三次专题指导和申报书撰写培训。通识学院教工党支部先后获评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2021年9月24日,在市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学校作为民办高校唯一代表进行书面交流,市委书记李强赞扬学校树立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样板。
(通识学院教工支部获评上海市教卫党委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2.思政工作创品牌
学校在思政工作中,形成了“三融合”的成果创新点,可推广、可复制。教学成果《立德树人引领,教会学生做人:构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生态圈》,2021年获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思政育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学校坚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课堂思政建设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学校有200门“活力课堂”教改课程全面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试点课程具有代表性,同时助推了教师思政育人意识的进一步提升。2020年12月,学校教师首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活动,荣获特等奖。2021年,“教职工特色午间课堂”项目为民办高校唯一入选的市教委教师思政建设项目。
思政育人工作融入日常养成教育。学校以“为做人而学习”为校训,确立了“专、通、雅”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形成“三个坚持”和“三个抓”。“三坚持”是指坚持两支辅导员队伍、德育学分制、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三个抓”是指早晚自习的英语学习、三十部经典的阅读、所有学生参与的中英文辩论训练。2021年5月《劳动报》刊载“上师大天华学院独创特色育人新路径”,全面报道了学校的“三抓三坚持”特色育人举措。
思政育人工作融入学校环境建设。学校一贯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专业、进社团、进活动,实现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学校先后成立校本课程部、国学院、通识学院等机构,组织国学系列讲座,开设“国学经典”、“中华文化”等通识必修课;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学方向),依托专业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立了学生“国学宣讲团”和“天华雅乐团”;推行学生30本经典必读计划,组织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
(《劳动报》专版报道学校特色育人新路径)
3.教育科研攀高峰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重点培育单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将要攀登的一座高峰。学校对标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的基本条件,紧盯目前存在的短板,列出任务清单,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培养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导师是获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重要条件,学校加强与公办高校的合作,加快兼职硕士生导师的培育和引进。学校依据“多科性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的学校定位,,加大科研奖励和支持力度。研究细化科研奖励政策,在科研成果考核与教师综合考核间寻找契合点和平衡点,引导教师重视科研,奖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出高层次科研成果。此轮建设周期,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14个。
学校中外合作大学经历了初创期并转入快速发展期。2021年5月21日,学校与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跨境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首届长三角民办高校国际化论坛。二十五家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民办高校领导及国际交流处负责人共五十余人齐聚一堂,共话在地国际化发展。论坛精彩纷呈,以多元化视角关注长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如果通过国际化发展来促进学校发展,为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事业,尤其针对后疫情时代对在地国际化的迫切需求,即“新格局新形势下的在地国际化”搭建了沟通交流与专业合作的平台。2022年6月,教育部批准设立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北亚利桑那学院,为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2021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EI、CPCI检索论文46篇,中文核心15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7本。在研项目66项,科研经费205万元。
(学校倡导成立长三角民办高校国际化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