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蕴藏心中 责任扛在肩上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为新疆喀什地区培训学员纪实

发布者:文明办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162

大爱蕴藏心中 责任扛在肩上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为新疆喀什地区培训学员纪实

(该文刊发在《文汇报》2014年5月15日,第07版)

今年5月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会议,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作为上海市教委系统唯一一家获得对口支援先进集体的单位,副院长朱国权走上主席台,从市领导手里接过了这块凝聚着全校心血的沉甸甸奖牌。

天华学院2011年12月开始,勇挑政府交付的重任,承接了两批共431名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来沪培训任务,学员人数约占上海全市培训计划的30%,在全市高校中是最多的。承担培训任务的老师们,历时752个日日夜夜,从清晨到深夜,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组织活动、参观见习都与新疆学员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谱写了民族团结和谐新乐章。

分忧解难,义不容辞

——领导赞扬:天华学院担当重任挺身而出

2011 11 月28 日,上海市援疆前方指挥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有关部门领导来到天华学院,为半个月后就要来沪报到培训的数百名新疆学员,选择优质理想的培训院校。走进天华校园,领导们对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教学管理秩序、生活设施非常满意。天华学院当即表态,尽管时间紧迫、任务重大,学校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承担政府交给的新疆学员培训工作,得到了在场领导的高度认可,决定把黄浦、徐汇两区对口支援的培训任务交给天华。事隔4个月之后,学校又承担起嘉定、闸北两区对口支援的培训任务。

面对市委市政府的信任和新疆人民的重托,学校董事会和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天华学院邹荣祥董事长掷地有声的表示:“沿海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是政府的战略部署,天华学院作为民办高校,也应该为政府分忧解难,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新疆喀什地区学员培训工作,我们义不容辞!为此董事长亲自召集学校党政领导布置任务,从思想发动入手,提出了做好培训工作的要求。学校副董事长冯水康,对新疆班后勤保障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带领后勤干部职工连续工作,在短短的17天时间里,将生活保障工作落实到位。在长达两年多的培训期间,学校后勤为学员们提供了各方面的优质服务。

学校迅速成立了新疆学员培训工作的管理机构,由党委领导牵头,学校党政领导、教学部门、后勤保障等人员组成,抽调16位精兵强将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邹荣祥董事长提出的“四个确保”,即形成全校合力,确保资源保障;精心组织教学,确保培训质量;建立协调机制,确保有效沟通;实行精细管理,确保安全稳定。

天华学院的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各方领导多次来校调研,赞扬学校这种主动担当的勇气和胆量。“我们非常感谢天华学院,你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姜平赴天华学院调研新疆学员培训情况时所说的话,他还说:“到天华学院感受到了什么叫细致,什么叫周密,学校很好地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孙国彪、市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唐海龙对学校的培训工作也高度肯定。时任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副主任李骏修深有感触地说:“天华学院担当重任挺身而出,这种精神十分令人感动”。

精诚所至,感动一片

——媒体评价:对学员的关怀厚爱有加

2012年古尔邦节到来前夕,新疆学员中很多同学由于是第一次远离家乡,不能在家里过节,心理上多少有些失落。他们没想到四个区政府的领导带着慰问品来校看望学员了,天华学院也早就做了安排,充分尊重学员的风俗习惯,积极为学员们筹办古尔邦节晚会,组织举行民族大联欢,提供丰盛的节日会餐,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缓解了学员的思乡之情,促进了民族团结。这种对新疆学员的尊重与关爱贯穿培训的始终。

接到新疆学员培训任务后,学校党委副书记、新疆班管理办公室主任曹云林,以校为家,几个礼拜都回不去一次,一心扑在工作上。像曹书记一样,学校各部门教职人员也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踏踏实实开展培训工作。他们把爱放在心中,把工作落在实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学校派驻新疆班的8名辅导员与新疆辅导员、学员朝夕相处,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兄弟姐妹关系,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老师和学员融合成了一个大家庭。

新疆学员总领队吐逊·买提尼亚孜对学校各项工作赞不绝口,“学校高度重视,从校领导到每位老师都尽心尽力,工作非常到位,师资力量强大,课程安排合理,生活服务细致,让学员们都感受到了温馨的大学生活。”

新疆卫视《明天你好》摄制组来校采访,学员买丽姑•卡斯木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一下火车,天华学生志愿者们就为我们拎行李。一进校园,领导就在校门口迎候;一进宿舍,空调开好了,一片暖意扑面而来,水龙头的热水洗去了我们一路的疲倦。学校还特意为我们新建了清真餐厅,每天准备可口的饭菜。虽然我们远离了亲人,远离了家乡,但是天华学院让我们感觉又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先后有12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培训工作进行了报道,一致认为,天华学院代表上海所做的培训工作,在全国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中,是做得最好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来采访的新疆卫视的高级编辑说:“在教室、在宿舍、在食堂,我们处处感到天华学院对我们新疆学员无微不至的关怀。”2012年3月13日,新疆日报社高级记者朱必义来天华采访,在教室、宿舍等地方上上下下跑过一圈之后,万分感慨地说,“接了新疆方面的报道任务,我已经跑了全国11个有对口培训新疆大学生任务省份中的7个,走访了几十所高校,天华学院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人性化的服务方面,真是细致周到!”

管理从严,授艺从精

——学校共识:提高学员素质是对新疆发展的最大支持

天华学院新疆学员培训专业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特岗教育,学员培训回乡后大都在教育岗位上工作,要为人师表,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新疆的教育质量和民族教育发展的进程。学校始终着眼于从严管理、从精授艺,全面提高培训学员素质。

天华学院创办以来,一直以严格的学生管理、正副两支辅导员队伍,以及教会学生做人的特色等在上海高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以此为基础,学校秉承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加强对新疆学员的管理,制定了一整套培训班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培训办公室坚持新疆学员安全“零报告”制度,每天晚上10点查寝结束,新疆学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刘洪伟都会给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发短信报平安,几年中从不间断。

天华学院的党政领导认识到,不仅要对学员严格管理,更要使他们学有所获。针对这批新疆学员都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特点,如何因材施教,掌握真才实学和技能本领,是培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天华学院按照政府规定的要求,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充分认证,着眼于学员的素质提高和岗前培训,对新疆班的课程设置坚持“量身定做”,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习课程,尤其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根据学员受教育背景、年龄段,以及接受程度的显著差异,学校在国家通用语言课程中实施了分层教学,为新疆学员共开设7门语言培训类课程,其中6门实行分层教学。

为了让新疆学员多学些知识和本领,学校每周安排30节课时,组织学员参加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前强化培训,对培训学员分层辅导,并根据学员的汉语理解能力为每个班安排了课外辅导老师,最终学员在考试中通过率超过90%。学前教育班的一位学员,在进校国家通用语言测试时成绩不及格,对话听不懂,经过两年学习,在临近结业的时候,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取得了89分,并能进行较流利的普通话交流。

负责教学质量的陆惠文老师介绍说:“学校在每周一、周四的晚自习安排对外汉语专业的44名优秀学生与新疆班学员进行语言辅导。”她还提到,为提高学员的学习“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举办了新疆学员多媒体课件大赛;为提高学员的汉字书写能力,学校还组织了汉字书写比赛。

学校依托各责任区资源,邀请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社区以及街道的党委书记和主任共23人次来校开设课程和讲座,到55个实习点进行4个月的岗位实习。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员参观考察现代化企业、科技博览馆、城市建设成果以及历史文化名胜,开拓了学员视野。

学校的培训方式得到了新疆方面的一致赞同。近期,学校收到了一份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英吾斯坦乡塘努尔九年制学校的感谢信,“因为有你们的帮助我才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感谢上海市政府,感谢天华学院。”写这封信的人是古哈尔尼萨·达吾提,曾是学校新疆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员。她说:“这次的培训就像一抹浓浓的绿意,带给我无限希望!”如今,像达吾提一样,在天华学院培训的新疆学员早已顺利完成学业,带着深厚的民族情谊和殷切期盼走上了建设家乡的工作岗位,他们必将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2年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演,市民们都被一支载歌载舞的新疆在沪大学生表演团队所深深吸引,这支团队正是由天华学院新疆培训学员所组成的。此前,上海旅游节组委会邀请天华学院的新疆学员参加开幕大巡游的表演,接到邀请时,正值暑假,学员们提早返校,冒着酷暑,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向上海人民展示了天山之花的风采。上海电视台、文汇报称赞学校新疆学员的表演是大巡游一道亮丽的风景。

(特约通讯员陈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