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18点整,上海昆剧团携经典古装剧目«玉簪记»亮相我校明华楼五楼报告厅,华美靓丽的服饰,缠绵婉转的唱腔以及幽默诙谐的念白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美绝伦的视听盛宴。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以及国学院院长祝亚平、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黄毅等教师一起观看了此次演出。
昆剧《玉簪记》由高濂执笔,被誉为传统十大戏剧之一。主要讲述的是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之间离经叛道又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共分为«琴挑»、«问病»、«偷诗»、«催试»与«秋江»五个篇章。
现场古乐奏响,小生潘必正浅唱一曲«懒画眉»拉来序幕。那悠扬细腻的唱腔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视线,而左右两侧的字幕条,使观赏更加便捷,容易理解。随后,只见饰演陈妙常的年轻花旦手舞拂尘怀抱素琴优雅走入舞台中央,开始与之对戏。第一幕《琴挑》就已将现场观众迅速带入这个传奇的故事之中。语音稍带吴侬软语的念白极具特色,加上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的巧妙结合,让人深刻意识到昆剧果真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如果说《琴挑》是潘必正与陈妙常的情起,那么《偷诗》则是两人的情定了。陈妙常也从《琴挑》时的假撇清,《问病》时的欲说还休,发展到《偷诗》的心甘情愿了。一幕《催试》更是考验也坚定了两人的情意。而扮演书童进安的出现,那带有苏州口音的话语、夸张的动作与风趣的台词随即引得满场笑声不断,将演出推向了高潮。最终在船上两人互诉衷肠,结盟誓不分离,永结同心。在一对桌椅的简单朴素布景下,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让现场师生赞叹不已,一曲剧终赢得满堂喝彩。
《玉簪记》艺术形式新颖风趣却不浮夸,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口味。古老的昆曲走过了600多年历史,是百戏之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昆曲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昆曲的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要。不能等到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都枯竭了才想到保护,也不能等昆曲没落了才想到欣赏它的美,依依呀呀的唱腔中饱含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期待。
精彩剧照:
(大学生记者团:朱源琳、徐萌佳、罗文娟、张金铭 摄影:邓博宸、韦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