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乐看传统从国学看天华

发布者:天华学院发布时间:2015-11-30浏览次数:13

点击查看原图

   巍巍中华五千年,在这历史长河中,我们拿什么去证明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需要维系的是什么?我们真正要去传承的又是什么?答案是同一个:中华传统文化。

从头说雅乐

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就独对礼乐文化大为推崇,克己复礼者,唯孔子也。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以礼待人纵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和主要趋势,然而雅乐对人思想情绪的影响及对人格塑造方面,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重视礼的培养的同时,人们渐渐开始将目光转向雅乐的复兴。

雅乐,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它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中国雅乐以及宫廷音乐并没有进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体系中去,各大高校的国乐系,也没有把宫廷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到位,造成了中国宫廷音乐式微的状况。也导致民众普遍认为中国宫廷音乐或者是祭祀雅乐失传这样以讹传讹的结果。而雅乐的传承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就从雅乐的传承来解读我们中华传统文化。

点击查看原图


雅乐进天华

   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便有这样一个群体:天华雅乐团。这个团队秉承着学院发展专通雅人才的办学宗旨,在学院领导祝亚平老师的倡导和组织下,雅乐团在万众瞩目中拉开了帷幕。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任何新兴的事物,在它创造之初,都有可能遭遇非议和困难。在解决了资金的重大问题后,雅乐团更遭到了很多老师的质疑,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如今再去恢复古代这样一个雅乐的盛会有什么意义,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应该是怎样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思维,科技才能兴国,而古老的雅乐与发达的现代社会俨然形成了一种格格不入的势态,怎么还能让人去信服这样大胆的一个决议。

就是顶着这样的压力,祝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这是一件好事情”,祝老师这样告诉我们。他认为,天华雅乐团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活动的社团,它能够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接近传统文化的情景和氛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战略的基础,根都没有了,民族的大树怎么还能存活?我们还凭借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心态,感谢祝老师,得益于他的坚持,才让雅乐团从幼稚走向成熟,呈现给我们一个庞大的视听盛宴,并且不断地扩大着它的规模。

发展至今,雅乐团也会有自己的目标,从最初只是单纯地想让学生能够学习雅乐,陶冶琴操,提升自己的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到如今想要将它做大做强,能够走出校门,真正将我们的思想传播出去。不论是对于雅乐团的成长,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这都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点击查看原图


雅乐之于学生

在天华学院,还有着一群特别的学生,那就是国学院的学生们,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那儿的师生们都穿着汉服,学习着孔夫子的文化。但是,他们同样学习英语、科学。他们更多的接触到了中华传统的文化,他们更明白传承经典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们采访到了一名即为雅乐团成员又为国学院的学生——徐超同学,在谈到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时,他是这样说的说:以前,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虽然经过没有系统得学习,但是被那优美的词句和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所折服。我热爱这个专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学习和掌握这份文化的独特魅力时,我感到很焦虑。随着不断地学习,我愈发觉得烙上中国魂的印,流着中国梦的血不是仅靠那些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句式和别出心裁的妙字就能解决问题的。我要学习历史背景,学习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家们的思想,作品的意义,学习中国文化的历史。

徐超同学同时还这样建议我们:学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掌握如何推陈出新。将老祖宗的智慧学精学透,结合实际,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让这智慧与时俱进,有更大的受众,让更多和我们流着一样血液的中国同胞们意识到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我想这才是我的专业要求和专业素养。我想只有在这时候我才真的毕业了,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交代。

点击查看原图


雅乐之于未来

   从雅乐团和国学院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天华学院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富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雅乐团的同学们渐渐地熏陶着自己,也渐渐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有幸采访了雅乐团的建立人——祝亚平老师,祝老师也有几句话想要送给我们雅乐团的成员以及所有在校的学生们:兴于师,立于礼,成于乐。我们要注重礼乐对我们人格的塑造和影响,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旦目标是地平线,便只管风雨兼程。

(供稿人:俞婷婷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