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品牌

思政工作经验:重构育人品牌 疏通课堂渠道 健全考评制度(全文刊载在《宣传通讯》2018年第9期)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11-13浏览次数:606

重构育人品牌疏通课堂渠道健全考评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典型经验

(全文刊载在《宣传通讯》2018年第9期)  

  

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过程中,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通过重构育人品牌、疏通课堂渠道、健全考评制度,不断创新思想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学生课外活动与思政工作紧密结合,将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将教师职业发展与思政工作紧密结合,以期释放思政工作的最大优势。

  

一、重构育人品牌:将学生课外活动与思政工作紧密结合

在学生思政工作中“三抓三坚持”:即抓早晚自修教学视频的播放,抓所有学生参与的中英文辩论训练,抓三十部经典的阅读,坚持两支辅导员队伍,坚持德育学分制,坚持发挥学生党员骨干作用。学生推进“三抓三坚持”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品牌。

1.“天华陪伴你成长”系列视频

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营造学会做人、刻苦读书、奋发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学校投入巨资,拍摄了包括“天华教你怎样做人”、“天华教你学国学”、“天华教你如何思考”、“天华教你放眼世界”和“天华教你学英语”共五个系列,总共600余集的“天华陪伴你成长”系列教学视频。学校制定了《“天华陪伴你成长”系列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方案》,主要用于学生早晚自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必修课程等第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纳入相关课程考核,计入学分。

2.学生全员参与中英文辩论训练

中英文辩论训练是董事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义重大。中英文辩论训练是学校董事会为学生长远发展制定的战略决策,旨在培养学生演讲表达能力、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配合活力课堂的教学改革。自20169月提出至今,学校不断摸索开展中英文辩论训练的方式方法。在第一学期,各学院都设立一个试点班级,开展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并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全校师生对中英文辩论训练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在大一至大三年级全面普及辩论训练,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全校的中英文辩论训练已初具规模,校园内辩论气氛浓厚,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将成为他们大学四年的文化生活中最绚烂的一抹色彩!

 

二、疏通课堂渠道:将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扩大思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一年来,天华学院开始试点“中国系列”课程“道德中国”,并要求“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要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1.试点“道德中国”课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天华学院试点“道德中国”课程。该课程与学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精神紧密结合,与“修身苑”文化长廊教学基地密切联系,与学校立德树人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措施相结合。课程旨在点亮信仰明灯,高扬道德旗帜,坚守主流价值,弘扬筑就梦想的中国精神,彰显引领风尚的中国价值,汇聚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在校园中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在学生中厚植涵养道德的精神沃土,筑牢支撑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道德支柱。该课程为学校思政选修课程,1学分,共设置8个专题,每个专题2个学时。专题内容涉及:解读校训——为做人而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漫谈;大国崛起与大国情怀;严守道德底线,全面从严治党;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道德与人生等方面。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及研究方向确定授课主题。学校已经组建了“道德中国”师资团队,整合了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课程的整体设计,并开设了三次主题报告:校长叶才福解读校训“为做人而学习”;副校长龚春蕾主讲“大学精神”;党委副书记、市人大代表许岳主讲“大学生活的选择之重”。

2.“活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将“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当前及今后两年的重点工程,以探索一整套适合天华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0169月,学校先后两批确定60名教师主讲的60门课程纳入全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本学期,学校又确定30名教师主讲的30门课程试点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要求:试点课程应当贯彻落实学校思政工作大会要求,主动对照上海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强化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三、健全考评制度:将教师职业发展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

党委成立了教师工作部,统筹教师思政工作,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立教师思政工作考评体系,明确师德标准,强化考评监督。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以及各类人才计划、奖项、荣誉的评审过程中,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师德建设落地生根。

1.建立教师思政考评制度

针对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问题,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要求,探索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部在调研基础上,根据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测评规范和分类分级考核的原则,制定了教师思政工作考核实施方案,让每门课程育人、每位教师承担育人责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调动和激发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能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并为教师奖励、培训、聘用、晋升和诫勉提供依据。

2.教师思政工作考评原则

学校成立教师思政工作考核组,由人事委员会成员担任,负责组织、协调全校课程思政教学考核工作,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副部长担任秘书。各二级学院(部)成立教师思政工作考核小组,具体由正副院长、正副党总支书记,以及教师代表组成,负责本二级学院(部门)教师思政工作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责任感、大局意识、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育思想、师德培训等十个方面。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与教师学期考核一并进行,由各二级学院(部)作出综合评议结论和等次。考核方法、程序为:教师自评、领导评价、确定等次、反馈结果、做出评定结论、结果公示,结果存入教师档案。教师思政工作考核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思政考核与学校考核同步进行,考核结果是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教师思政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经学校评定为思政工作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在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表彰奖励时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