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领航型园长研修班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7-08浏览次数:1687

7月3日-7月5日,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班开启第四周课程,为园长们带来了六场讲座与两场“小艺思”工作坊,分别为: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段洪涛主任讲授《基础教育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引导策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前教育教师刘舒倩讲授《了不起的简笔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讲授《脑科学与有效教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讲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性与教育》、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明远讲授《幼儿园园长的价值领导与文化品格》、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忱讲授《教育科研帮助我们远航(一)》、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前教育教师贾佳子《歌唱中的呼吸》、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周念丽讲授《确立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自信》。

基础教育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引导策略

20197月3日上午,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段洪涛主任,为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研究班第一期学员作《基础教育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引导策略》报告。

段主任从“网络舆情是什么”这一元问题切入,首先给出了舆情是情报、是危情、是情绪、是工种的概念解读。接着,具体阐述了基础教育网络舆情的三大特征,从舆情的时空规律性、烈度敏度与舆情、处置代价及社会代价与舆情、媒体报道的偏好、舆情的风险评估五个方面宏观分析了基础教育网络舆情的整体特征。紧扣“安全、公平、质量、权益、社会、政治”等关键词,段主任深入剖析了基础教育网络舆情的内容特征;从学生心理、舆论主体、媒体平台、舆情传播动力、舆情内容、舆情长尾效应、教师维权、舆情应对、舆情周期、学校身份特征等方面阐释了基础教育网络舆情的形式特征。

段主任的报告,既有海量的大数据分析,又有分门别类的真实案例,有特征规律的描述,更有实战层面的指导。“众星拱月归一法”、“釜底抽薪断火法”、“太极推手转移法”、“以退为进静默法”等应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使园长们对如何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在目标、机制、流程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网络舆情关乎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声誉形象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让我们共同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脑科学与有效教学

73下午,受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周加仙研究员来校作报告演讲。报告会在天华学院图书馆四楼学前教育资源中心举行。

周主任以“教育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与有效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敏感期的可塑性机制”,剖析“教育教学对人脑微观结构的塑造机制”,提出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脑和神经的结构和发展、塑造的规律,从而优化对儿童的教育。她指出,教育神经科学把学习者的外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过程和生理机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对完整人的研究与培养。

周主任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从“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协会(IMBES)”的创立、以及国内外对于教育神经科学的重视程度进行了概述,引用生动案例,分析阐述了脑与教育的关系,着重解释了“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婴幼儿的阅读能力”中婴幼儿神奇的学习能力,从大脑和神经发展的角度对我们熟悉的学习现象做了解读,解释了脑科学与有效教学的关联,提出了基于脑与认知科学开展教学策略和设计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周主任给大家最深刻的启发是:教育的本质是人脑皮层的改造再利用。

了不起的简笔画

2019年73日中午,天华学院“三双”教师李菁雯为第一期研修班学员带来“小艺思”工作坊课程:了不起的简笔画。

李老师用两个盲画实验,带领园长们感知和模拟儿童不同阶段的作画习惯,发现简笔画不同的表现方式;用艺术史上的大师作品串联起学前儿童三个不同的绘画发展阶段,并从作品中提炼出可供教学参考的诸多灵感。

整个工作坊在轻松、愉悦,同时浓厚的学术氛围下进行,各位园长的提问与互动体现了对模式简笔画的反思。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性与教育

2019年7月4日上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桑标教授为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全体学员作《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专题讲座,讲座在天华学院图书馆四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 

桑标院长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发展研究,他从“什么是快乐的童年”这一问题导入,通过回忆童年的游戏和趣事,明确童年的快乐是由儿童本身的心理特征决定的。

桑院长解读了上海市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时代变迁,比较了英国的儿童发展目标和上海市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阐释了学前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桑院长重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帮助园长进一步深化认识心理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在内容取向、结果或过程取向的问题上展开解析,提出养育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都是因为不了解儿童心理特征所引发,养育首当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桑院长的报告将激发园长们对儿童心理与早期教育进一步学习探索,为幼儿园教育研究提供新思考、新视角。

幼儿园园长的价值领导与文化品格

7月4日下午,原江苏省师资培训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明远教授,为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全体学员作《幼儿园园长的价值领导与文化品格》报告。

刘教授的报告既有政策与理论的支持,又有策略与方法的指导,以价值领导与文化品格的概念为切入点,给出了价值领导是“领导与其下属之间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关系”的概念解读;再以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为例,引发在座各位园长对于“活教育”的思考以及该如何进行“活教育”。

随后,刘教授解读了园长专业标准中的“三个领导”,其中,价值领导是灵魂,教学领导是关键,组织领导是保障,并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此外,他深度剖析了学前教育“质量低”与园长专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建议大家应当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进行课程安排。继而提出三点建议,呼吁园长们努力做一个“有视野、有底气、有担当、有情怀”的专业学前教育管理者。

教育科研帮助我们远航(一)

7月5日上午,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原上海市教委科技处文科处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五所高校特聘教授苏忱教授应邀,以《让教育科研帮助我们远航——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一)》为题,在天华学院图书馆四楼多功能报告厅为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全体学员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苏教授开篇第一讲着重解答三个问题:什么是教育科研,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特点。苏教授从“什么是教育科研活动”这一问题切入,给出教育科研活动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的活动的概念解读。再从教育科研活动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随后,苏教授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功能和作用两个方面作讲解,指出一线教师应着重提高其专业水平,这与教育好学生,发展科学、变革教育实践、促进社会发展、改善工种母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苏老师还枚举了当今学前教育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出教师应结合教学的手段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最后,苏老师着重强调了学校应该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来形成研究团队和学术范围。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见解独到。即有理论概括,又有现实范例,为园长们开阔思路、指点迷津。后续三讲将进一步涉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的成果归纳,安排在7月17日之后的线上研习阶段,通过“空中教室“的方式学习,园长们纷纷表示对后续课程充满了期待。

树立中国学前教育文化自信的思与析——基于课程建构的视角

7月5日下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周念丽教授,为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全体学员作题为《树立中国学前教育文化自信的思与析——基于课程建构的视角》的精彩报告。

周念丽教授开场即聚焦“话题背景、概念界定、实践探索”三个问题,引发园长讨论并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引发了现场的热烈互动。

周教授通过对学前教育现象的思考,讲述自己在日本、丹麦、美国的访学工作经历,警示大家不要成为学前教育的文化殖民,要培养孩子拥有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通过剖析央视节目的中国文化热现象,从国家层面、《指南》精神、教育先哲的思虑三个不同维度,解读了“何谓文化?”“何谓文化自信?”“为何确立中国学前教育文化自信?”“如何确立中国学前教育文化自信?”等关键问题。

周念丽教授介绍了自己在云南、内蒙等地进行的一项研究“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中国学前教育已有的文化自信实践探索,引发大家对秉承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信的再思考,呼吁做“有根”和“有魂”的中国学前教育!基于本土文化的实践探索,周念丽教授还介绍了在国内幼儿园看到的一些非常好的做法,比如剪纸、青花瓷、将相和、扎染蜡染等,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逐渐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认同。

此外,她带领团队开展了“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运用,以大自然为主,兼顾社会领域寻找最适宜幼儿理解消化获取活知识和活经验,便于亲身感受和体验。开发幼儿园“活教育”课程系列丛书,以了解中华核心价值和文化载体以及熟悉所处地区和民族的人文价值。周念丽教授提出了学前教育的文化生态之五大思考:关注学前儿童的生命状态、注重教育中的开放与互动、追求教育过程的生态和谐、强调教育视点的现实取向,以及整合教育活动的文化元素。

周念丽教授的演讲为园长们展现了一位学前教育文化学者的教育梦想:吸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精髓和价值判断,让世界认可中国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她热情邀请大家“与我同行,为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自信竭尽绵薄之力和犬马之劳!”。

歌唱中的呼吸

2019年7月5日中午,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贾佳子老师,带领研修班全体学员开展了“小艺思”工作坊——声乐中的“呼吸”主题活动。

如今,众多教育工作者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声带职业病带来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发声方式不正确,对声带缺乏保护意识。贾老师通过工作坊活动,示范讲解了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发声方式。贾老师带领学员们一同开嗓,体验正确的发声歌唱,用两首练声曲逐步深入讲解从气息到咬字,再到笑肌的使用;接着用一首经典红歌《绒花》,让学员们更直观地感受了声乐中的“呼吸”,练习了气息发声的技巧。

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