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两年计划
为了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未雨绸缪,更好地迎接2016年教育部教学验收评估,特制订此方案,供各二级学院参照执行。
一、教育部教学验收评估标准
1. 数量与结构(含生师比和队伍结构)
1.1 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18:1)。自有专任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50%。专任教师的计算方法:自有教师及外聘教师两年(含)以上并满足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按照1:1计入,聘期一年至二年的外聘教师按照50%计入,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计入专任教师数。
1.2 各专业教师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要;
1.3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50%
1.4在编的主讲教师中有90%以上具有讲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1.5 教师队伍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上结构合理。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教育教学水平(含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
2.1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职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2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3. 教师培养培训
3.1 有计划地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
3.2 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
3.3 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良好。
3.4 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
二、问题分析
1、师资数量。
按照上海市本科专业评估的要求(有专业带头人;有该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数量不少于7人,其中至少有1人具有行业经历,高级职称教师不少于3人且至少有1人具有教授职称),专业教师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有较大差距。
2、师资结构。
学校以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体,师资队伍有活力,有闯劲,但是也存在着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缺乏认识和理解、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教学技能匾乏,理论素养较低,科研能力薄弱,导致教师主体意识薄弱,主体能力欠缺,主体发挥不足。
3、性别。
专业教师男性偏少的情况是全国大部分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是我校面临的问题。
4、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校已有20名教师参与产学研践习项目,也有一部分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但数量上、质量上都需加强。另外,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以及标准确定后入围教师的待遇问题仍待商榷。
三、整改方案
1、聘任65周岁以下高校退休副高级以上教师。
按照学校师资队伍规划“三分之一引进和培养,三分之一外聘和三分之一聘请高校退休教师”的原则,大力聘请高校退休的教授及副教授作为专任教师。目标是在两年之内,每个专业配备至少一名副高以上退休教师作为指导教授或学科带头人。
老教授的聘请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聘请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一职,每周到校上班三天,并兼一门课程教学,按照年薪6万的标准享受待遇;二是担任聘任副高以上退休教师担任专业导师(代替原来的指导教授),除享受外聘教授待遇之外,另外给予每月1000元/月(以3000元/月为上限);三是在现有外聘教师中遴选教学效果好并已退休的,签订为期两年的专任教师工作协议。
专业带头人引进计划为工学院2名,教育艺术学院4名,语言文化学院2名,管理学院1名,健康学院1名,共11名。
专业导师引进计划为教育艺术学院2名,语言文化学院3名,管理学院3名,健康学院1名,共12名。
2、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的内部培养
两年内有望晋升副教授的教师有61名,其中工学院8名,教育与艺术学院13名,通识学院7名,健康学院3名,管理学院8名,语言文化学院21名。
两年内有望晋升教授的教师有11名,其中工学院4名,语言文化学院3名,通识学院1名,教育与艺术学院1名,通识学院2名,健康学院1名。
学校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会同各二级学院应给教师多提供参加学术会议、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课题的机会,提供科研论文撰写、课题申请等各类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协会,多方培育、鼓励和要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产学研践习和待遇提高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学院、工学院、健康学院和教育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尽量在两年内完成产学研践习项目;二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课程课时费作适当上调。目标是两年内每个专业至少有两名双师型专业教师。
4、新教师的引进
新教师引进以985高校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为主。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每年制定引进计划,分批招募。本学年招聘计划如下:
1)工学院2名,已落实。
2)教育艺术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调入太平洋教育博士3名左右),引进有小学或幼儿园工作经验的教育博士2名,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2名,11月招聘,15年9月到岗。
3)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硕士1名,英语硕士3名,汉语言文学博士1名,男性,11月招聘,15年9月到岗。
4)管理学院,财务管理博士1名,旅游管理博士1名(待定)。
五、所需经费,建议每年新增170万元,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带头人11名,分两年到位,每年约需新增30万元。
2、专业导师12名,分两年到位,每年约需新增20万元。
3、每年需引进新教师12名左右,约需120万元。
六、2016年建设目标
到2016年,引进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15~20名,专任非专职高职称教师23名,新增主讲教师15~20名,按照8000学生规模,达到18:1生师比要求。
附一、副教授晋升计划名单:
工学院:陈佳雯、徐会彬、何向武、吕博、刘伟、徐振、范君艳、何燕
教育艺术学院:赵琼、戴沉雁、扶跃辉、陈英慧、吴彬彬、张丽、朱花、李沛、孟胜兵、徐娟、岳远洋、徐子卿、周江
通识学院:陆乐、谢富生、刘香连、齐砚奎、丁彩霞、刘天翔、答英娟
健康学院:杨宇然、王茜、黄海娟
管理学院:马才巍、郑宁、韩丽莹、孟林丽、侯文平、王涛、周凯波、胡珍
语言文化学院:卜迅、胡雅楠、胡玥、李艳艳、陆凌云、吕婷、潘莉萍、史媛、孙超、孙中淼、滕薇、王静瑾、王夕艳、韦晓英、夏小英、严冰、杨艳、杨悦、张云、邹冰洁,翁晓玲。
附二、教授晋升计划名单:
吴国兴、史文、陈再阳、朱国权、孙叶青、王永明、祝亚平、严美春、裔勇刚、张爱勤、顾媛媛
人事处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