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申报“上海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化建设”自评报告
根据董事会及校党政监领导的指示精神,学校决定参与申报2013年度“市级民非单位规范化建设评估”,于2013年5月8日正式向上海市社团局提交了申请,并于7月参加了相关培训。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评估,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外延扩展,努力把天华学院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追求创新的公益性民办高校。下面我就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根据本次规范化建设评估指标,所做的自评情况向各位专家做一个汇报。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于2005年4月,教育部批准建校。目前学校下设:工学院,管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健康学院,通识学院6个二级学院,设有25个本科专业。办学9年来,在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市社团局的指导下,学校认真贯彻执行董事会提出的年度工作计划,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一些成绩。
1、关于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的生命力,天华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一是坚守办学理念,找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我们把“诚信和责任”作为办学理念的核心,提出了“培养‘专、通、雅’协调发展,富有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专”是指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培养就业能力;“通”是指加厚基础和开阔视野,保持发展后劲;“雅”是指礼仪品格和社会担当精神,提升道德智慧。天华学院要培养“四种人”,即讲究诚信、有责任感的“好公民”,找到工作、胜任工作的“职业人”,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的“明白人”,举止文明、富有教养的“儒雅人”。
二是开展“双百”工程,全力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民办高校目前的教师队伍结构普遍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状态,即:退休教师多,年轻教师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天华学院积极寻找应对措施,从2008年起明确提出并实施了“双百人才培养工程”,即引进和培养10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100名专业化的学生辅导员和党务工作者。该工程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教学和管理人才,从而较快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三是重点发展师范类和工科类专业,力求形成领先优势。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优势品牌专业上,天华学院在选择重点特色专业时,主要瞄准以下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市场的人才需求是否旺盛,二是专业本身是否具有较长的生命力,三是本校是否有能力形成领先优势。鉴于上述考虑,天华学院决定重点发展师范和工科两大类专业。
四是更新思想观念,推进教育的国际化。天华学院与美国太平洋大学、圣玛丽大学、西敏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大板国际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之间的合作协议,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我们的做法有:派干部赴美国进修,更新思想观念。选送教师赴国外培训,学院投入1000万元,选送了35名青年教师赴太平洋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五是建立两支队伍,确保校园平安稳定。天华学院建立了两支辅导员队伍,一支是教师组成的正辅导员队伍,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思想教育;另一支则是从海军陆战队和陆军侦察兵优秀退伍士官中选拔的副辅导员队伍,负责常态化军训、作风纪律养成、校园安全维护。两支队伍在上班时间上互相衔接,工作内容上分工配合,构成了对学生的全天候、全方位的教育和管理。
2、关于办学成果
一是学院的办学成果得到了市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肯定。建校以来获得了一系列集体荣誉: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先进社会组织、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平安校园、上海市科教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民办高校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上海市科教系统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检查A级、上海市科教系统档案管理优秀单位、上海市国防教育表彰单位,学院党组织先后被评为教卫党委系统先进党组织,市委组织部授予“两新组织五好党组织”,作为市教卫系统的9家单位之一,列为上海市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单位。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教育部拟将天华学院作为“两新”组织和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窗口进行建设。教育部授予我校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2010年3月,作为民办高校的唯一代表,在上海市第二次民办教育工作会议上,天华学院作了题为《在规范中探求特色,在特色中培育文化》的经验交流。2012年2月,在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天华学院介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2011年8月市政协冯国勤主席、2012年12月市人大刘云耕主任,专程来校视察民办高校发展情况。2012年3月,市政府姜平副市长来校调研新疆大学生就业培训工作。国防部官方网站对天华学院大学生常态化军训的经验作了长篇系统的介绍。
二是学院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天华学院的学生参加各类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了良好成绩,几年来都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我校师生在各类全国性的大赛中也屡创佳绩,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梦想大赛一等奖;2012年3月,天华学院学生团队参加了上海大学生移动终端软件设计大赛决赛,与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的团队并列获得一等奖。我校师生在连续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尤其是在第二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中,我校青年教师在英译汉组荣获一等奖。在其他诸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汽车服务营销技巧大赛,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都获得了奖项。学院2013年秋季在全国21个省市招生计划为1940人,实际报到1900人,报到率为97.8%。前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4%、97%和96%,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高。国内考研录取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46人。2013年在上海第二批次普通本科新生录取分数,在全市民办本科院校中名列首位。
二、迎接本次规范化评估所做的工作准备
我校于2013年5月提交申报2013年度“市级民非单位规范化建设评估”的申请。暑期参加了由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举办的相关培训。学校董事会成员及党政监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回顾和分析了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成绩和不足,认识到这是给学校一次进行自我评估和提升的机会,对学校内部的机构建设、内部治理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梳理和提高,也是对我们9年办学历程的一次检阅,更将成为今后学校发展的里程碑;从董事会成员到全体员工充满信心,决定申报本次评估的最高等级——5A。我校希望以此次评估为抓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学校内涵建设和外延扩展方面更上一层楼。
为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学校于2013年10月11日,第一次校长办公会议上专题讨论了此项工作,进一步明确我校参与申报“市级民非单位规范化建设评估”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了评估的具体内容,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以及时间作了安排。会上明确,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要将学校规范化建设评估作为今年最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予以配合落实,并列入考核范围。会后,由校长办公室牵头对评估的相关工作做了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和布置,并根据分工,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2013年10月14日上午我校于会议中心召开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校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行政处、学保处等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表示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并汇报了各自的工作安排。2013年11月20日上午我校于会议中心召开工作小组第二次会议,各部门领导就各自分管的评估工作进度向会议做了汇报,对各自下一步的工作做了具体布置。2013年12月19日下午学校召开了评估领导小组会议,听取评估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步工作及评估当天的接待工作做了重要指导和布置。
三、本次规范化建设我校的自评情况
(一)基础条件
1、法定代表人: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度,章程规定法定代表人由董事会推选并决议产生。2005年4月学院建校之初董事会决议,推选同意邹荣祥董事长担任学校法人代表。
2、活动资金:民非企业登记注册资金5000万元,2012年末在会计决算表《资产负债表》净资产总计为1.52亿元,大大高于注册资金数,附有财务审计报告。有独立的银行账号(319313-00004020308),基本户开户银行为上海银行嘉定支行。
3、学校名称:民非单位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牌匾悬挂于学校门口,名称与核名一致。
4、办公条件:学院注册地—胜辛北路1661号,建筑面积101979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员工544人,人均办公面积 52.7平方米。具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5、章程核准:章程须经董事会表决通过,如有修改,在规定期限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6、登记和备案:无名称、业务范围、住所、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业务主管单位等变更。办事机构、印章、银行帐号等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7、年度检查:学校按规定参加年检并且年检合格。
(二)内部治理
1、发展规划: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各部门和员工都相应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度的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按步骤执行,每学期末全校召开教职工大会,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都召开总结会,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2、员工大会:学校设有教职工大会,有完善的教职工大会召集管理制度,每年定期召开职工大会(4次/年),认真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整合后予以落实。
3、董事会:董事按章程产生,现任第五届董事会成员有7人组成;董事长—邹荣祥(法人);董事—丛玉豪(上海师大举办者代表);董事—冯水康(举办者代表);董事—高建华(举办者代表);董事—石伟平(校长);董事—叶才福(教职工代表);董事—郭天成(党委代表)。
4、监督机构:学校设监事1人,由校监郭伟奇担任监事。
5、办事机构: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有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教务处、学保处、人事处、财务处、招生处、就业办公室、资产设备处、科研处、实习实训处、行政处、质量管理办、国际交流处和工学院,管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健康学院,通识学院6个二级学院,各部门和岗位都有职责和制度,同时配有与机构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6、党组织:学校现有党员数共584人,其中正式党员380人,预备党员204人。在一个党委领导下,设立8个党总支,37个党支部。
7、定岗聘员:全校已拥有教师374名专职教师。其中直接引进的优秀专职骨干教师280名,占75%。从公办高校聘用的学科带头人和教授40名,占10%。兼职教师93人。高级职称的教师113人,占30.2%以上,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教师269人,占72%。学校按要求与全体专职员工签订固定期和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并建有员工聘用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8、考核任用培训:学校制定了《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教职工业务培训制度》,对教职工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每年中层干部学习培训会议,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强师工程等,积极鼓励教职工成为双师型人才。取得了档案管理资格证书。
9、工资福利:学校建有《教职工工薪酬管理制度》,为教职工缴纳“四金”,并建立年金制度。
10、工作人员学历职称:学校工作人员有本科以上学历占30%以上,初级以上职称也超过30%。
11、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按程序产生并履行职责。校长石伟平按程序由董事会推选任命,具有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在行业内担任许多重要职务,并任国内多所学校兼职教授,具有相当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对行政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由董事会监督检查。
12、财务人员配备:学校具有从业资格的返聘会计人员5人,担任会计和出纳职务,从事学校的财务核算和管理。
13、执行《上海市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学校执行《上海市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并按照相关要求,对各项财务项目及时准确处理,能够按时完成年度检查,账目处理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核算合规。
14、财务管理:学校经费来源和资金使用都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章程规定,各类账目的归口,科目设置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条文。财务各项支出有严格的审批规定和程序,依法进行资产管理做好每年资产折旧表,依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财产登记清晰准确,严格依法计提各项专项费用,专款专用入口渠道清晰。
15、资金运作:由于政策变化以及我校正在扩大建设等原因,学校业务活动收入增长率小于5%。年均费用总额低于收入额。
16、税务及票据管理:学校依法进行税务登记,按月进行纳税申报,各类票据使用管理规范,制定了相关的票据领用登记制度并严格执行,记录齐全。
17、财务监督:学校按规定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并按规定向学校董事会报告,主动接受监督。
18、档案管理:学校建立了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资料齐全整理归档有序,备有人事档案、教学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以及电子档案。
19、证书管理:学校各类证书按期按时换证,现有各类证书都在有效期内,证书有专人负责保管,证书使用要履行登记手续,证书管理规范,并按规定在办公场所悬挂登记证书的正本。
20、印章管理:学校建立了印章保管和使用制度,由校办派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学校公章和财务印章有专人负责,并制定了使用登记册进行备案。
(三)业务活动与诚信建设
1、业务执行:学校有规范的项目检查制度,各类项目能有效落实,有项目执行总结。
2、业务效果:年度业务项目按计划完成,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有些项目社会影响力较好。
3、公益活动机制: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回报社会,我校制定了中长期公益活动规划和年度公益活动计划。
4、公益活动情况:我校根据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参加政府或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公益活动,如2009、2010年天华学院出资200万连续承办了两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大赛由工信部主办。同时自行开展各种公益、慈善活动,如组织献血、成立“慈善爱心屋”,接受捐赠,成立慈善义工队,利用专业优势,走进幼儿园、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服务社会、服务社区。
5、接受捐赠:学校每年接受冯水康基金会捐赠100万元,连续十年共1000万元将全部用于奖励和补助优秀困难学生。
6、国际合作:学校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分批次派遣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赴国外大学考查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国外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与国外大学进行学生交流。引进并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7、承诺服务制定:学校建立了承诺服务体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活动,加强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按上级规定,规范收费并备案;确保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安全有保障。学校在此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的好评。
8、服务政府决策:天华学院领导积极参政议政,反映民意,为上海民办高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天华学院承担了市教委的关于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评估、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等课题工作,积极调研,并撰写提交报告。市政协委员、常务副校长叶才福所提交的8个提案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提案:“关于加快出台上海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法规的建议”、“关于将上海民办高校认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建议”得到了市教委的高度重视,被采纳并积极推进之中;提案“关于做好‘失业居家年轻人群’引导工作的建议”,《东方早报》2010年10月23日进行了报道,各大网站予以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得到了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的重视。
9、服务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救助弱势群体,学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和优势,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补助,通过各类学生活动服务社会和周围社区,如组织学生献血,向地震灾区捐款、慰问敬老院老人等。2013年,闸北区政府委托天华学院就幼儿园园长培训等项目进行合作并成立了“天华-闸北”学前教育合作联盟。从2011年开始,我校勇挑政府交付的重任,承接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培训项目,共有学员431名,培训期两年,绝大多数是新疆紧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在所有培训学校中,天华学院承接的新疆学员人数最多,实行严格管理,培训效果卓著,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援疆办、上海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10、信息披露制度:学校已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能做到教务、学生工作等各类信息的披露。
11、公开内容:学校的公开内容包括学校网站对学校基本信息进行公开并设有信息公开专栏,利用各种方式,学校对收费课程及标准、重大事项活动、接受、使用捐赠、资助情况、资产、财务情况、年度审计报告,做到公开内容及时、真实、准确。
12、信息公开方式:学校通过校内多个电子显示屏、公告栏等进行信息发布;建立了学校校园网进行信息公开,包括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基本信息等;通过各级办公会议等进行学校信息发布;在学校相关刊物,如《天华教育研究》等方式发布校园各种信息、新闻等。
(四)社会评价
1、董事评价:学校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规范建校,审视学校各项的效率。通过对董事会成员的民意测评和个别访谈,反映出董事会成员对学校的服务性、诚信度、创新性、民主管理等方面的评价良好,认可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发挥的作用,尤其对学校走公益性办学道路的理念给予高度肯定。
2、工作人员评价:学校通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党的群众路线座谈会等方式,听取学校教职工关于校领导管理工作、工作环境和福利制度、学校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以及人事培训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汇总结果:一是对校领导班子总体管理工作、管理能力、工作环境、福利制度及培训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良好;二是对学校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总体评价良好;三是对学校发展理念具有高度认同感。学校领导对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对其中合理建设性的意见给予积极采纳。
3、监事评价:监事对我校总体工作,尤其是规范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评价良好。
4、登记管理机关:上海市社团局对学校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授予学校“上海市先进社会组织”。
5、业务主管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对我校规范性、公益性、公信力评价良好,对我校发挥的积极作用评价良好并多次给予表彰。
6、公众与社会影响力评价:2005年5月《新民晚报》刊登了“上海师大天华学院办学思想初探”;2006年4月《文汇报》刊登了“坚持诚信为本 高举责任大旗——创建周年的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初展高品味办学风貌”;2007年《高考金刊》刊登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打造技术应用型本科品牌——人才培养特色:专+通+雅;2008年4月《文汇报》刊登了“三年勤耕耘 沃野吐芳华——记蓬勃发展成长中的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08年5月《新民晚报》教育周刊刊登了“上师大天华学院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2011年6月《文汇报》刊登了“高校如何高尚 教会学生做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把教育学生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的文章;2012年7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国防部官方网站对天华学院大学生常态化军训的经验作了长篇系统的介绍,教育部授予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2013年6月《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教育理想高于天 落地方有百花园——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让高悬的教育理想落地生根”的文章。这些文章高度评价了我校的办学成功和教育理念。
我们的自评分是980分。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201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