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
国际交流大事记 2013年 |
国际交流处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国际交流大事记
目录
1.2013年1月3日4日,美国教育专家莅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2013年1月8日,美国新学院大学VladanNikolic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3.2013年2月27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八)
5.2013年3月18日,日本岡山大学学生代表团来我院交流访问
6.2013年3月25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
7.2013年4月15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一)
8. 2013年5月14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二)
9. 2013年5月15日,美国西俄勒冈大学来访并与我院签订国际化合作意向书
11. 2013年5月22日,美国创新教育学专家来我院做设计思维学术讲座
12.2013年5月31日,美国太平洋大学科学和文理学院教授来访并举行讲座
13. 2013年6月5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三)
14. 2013年6月13日,教育系举行优秀学子暨留美经验交流会
16. 2013年7月1日,澳洲堪培拉大学来访商谈国际合作事宜
17.2013年8月19日,我校第二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二) ……………………………………………33
18. 2013年9月27日,海外学院举行2013级新生入学培训……………………………………………….35
19. 我校第二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三)………………………………………………………………………….36
20. 2013年11月19日,德国欧福大学代表来访………………………………………………………………….37
21. 2013年12月12日,我校全英语教学项目教师赴上大悉尼工商学院交流……………………38
22. 2013年12月27日,上大美术学院Karolina Pawlik博士应邀来我校讲座……………………..39
1.2013年1月3日4日,美国教育专家莅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Elizabeth Trevino和Cynthia Tejada两位教师分别在自己的领域有多年的从教经验。Elizabeth Trevino的讲座主要介绍了美国的学前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价、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家园合作和美国的幼儿园类型等,指出美国,尤其是加州幼儿园教师的入职基本要求,并开展了“语言阅读”和“游戏活动”两次示范课。Cynthia Tejada的讲座主要介绍了美国的小学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价、小学的一日学习课程表、家校联系和合作、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和美国小学的类型等内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展示并讲解了自己就职的美国小学的课堂录像,并开展了“数学”和“写作”两次示范课。通过4天的讲座,教育系师生和两位美国教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对美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情况,对中美两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各方面的差异等有了基本的了解。讲座之余,学生们积极提问,并且踊跃参与到两位外教的示范课中
通过示范课,学生亲身体验了美国的学前和小学教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参与讲座和学术交流的师生们表示,通过聆听讲座和亲身体验,加深了对课本上学到的有关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方面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地启迪作用。
2.2013年1月8日,美国新学院大学Vladan Nikolic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2013年1月8日,应艺术系邀请,美国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 New York)的Vladan Nikolic教授莅临我院举办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艺术系教师及部分学生参加讲座,全体教师参加学术交流。
上午,艺术系举行授予Vladan Nikolic先生名誉教授仪式。学院副院长史文致欢迎词,并介绍学院概括及对外交流情况,随后为Vladan Nikolic教授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授予其为艺术系名誉教授。
仪式结束后,Nikolic教授在演播厅作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Vladan Nikolic先生不仅是一名大学教授,更是一名成功的独立电影制片人,曾拍摄多部著名电影。Nikolic教授的讲座主要介绍了“跨媒体”这种新型产物的定义以及在美国的发展,以生动形象的电影海报及电影宣传片向我们展现了“跨媒体”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整个讲座的内容丰富多彩,让在座师生领略到了“跨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产业链的包罗万象以及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推动作用。
下午,艺术系全体教师与Vladan Nikolic教授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就“跨媒体”技术发展和技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系主任吴明道与Vladan Nikolic教授交流了今后的合作意向。
Vladan Nikolic教授的讲座开拓了艺术系师生的视野,双方的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相信在接下来的合作中,会取得更多的成绩。
3.2013年2月27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八)
—— 参观彩虹学校有感
彩虹学校位于太平洋大学附近,是一所有着34年历史的私立幼儿教育机构,包括学前班和幼儿园。美国的学前教育体系跟中国稍有不同。在美国,8岁以前的孩子都可以称为“幼儿”。学前班和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两个阶段。2岁半到4岁的孩子上的是学前班,是自费的。5岁的孩子就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幼儿园教育了。彩虹学校是所规模比较小的幼儿教育机构,政府核准可以招收的幼儿数量是44人。规模虽小,但是彩虹学校已经充分体现了美国幼儿教育在师生比上的优势。
学校的师资人数是8到9人,师生比为5或6比1,远远高于我国目前普遍的学前教育师生比。彩虹学校一个班的学生有12人左右,上课时有两位老师参与,一位负责授课,另一位是教学助理。参观彩虹学校时,校长详细向我描述了每个学生的情况,特别是有学习障碍或家庭出现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也是教学助理尤其关注的对象。较高的师生比使每个彩虹学校的孩子都享受到了特别的关爱。
彩虹学校是所双语幼儿园,同时教授西班牙语和英语。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英语,西班牙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学校主要的两位西班牙语老师,盖比和玛丽亚•埃琳娜都不是彩虹学校的教师,她们来自西班牙语学院,同时也是这家学院的创办者。西班牙语是盖比和玛丽亚•埃琳娜的母语,在教授幼儿西班牙语之前,她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盖比曾经是个财务工作者,玛丽亚•埃琳娜曾经是位律师。她们喜欢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坚信从幼儿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有利于习得其纯正语音,并且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和认同。
学校最初由三位教育工作者创办,帕梅拉女士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帕梅拉女士对学前教育有着自己的认识,熟知这个领域里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在采访的过程中,她带我参观了彩虹学校的教具仓库,如数家珍地告诉我每样教具的使用方法和设计意图。其中很多教具都是由彩虹学校的教职员工一起亲手制作的。许多教具体现了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念。帕梅拉女士还提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宾托儿所。这个学校是全美排名前十的托儿所之一,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宾托儿所的特点之一是为斯坦福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场所。其中最有名实验之一就是“延迟满足”。上世纪70年代,在沃尔特•米舍的组织下,宾托儿所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4岁的孩子一粒棉花糖,并告诉孩子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粒。然后,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他们发现,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棉花糖。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迫不及待”的孩子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有耐心的”孩子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自信、独立的少年。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是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来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宾托儿所注重创新,是斯坦福大学最新的教育及心理理论的发源地。帕梅拉女士谈到宾托儿所时,强调彩虹学校也是一所重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学校。宾托儿所和彩虹学校代表了美国幼儿教育的整体趋势和态度,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它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彩虹学校关爱每一个入院的幼儿,教师们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以及校长帕梅拉女士重视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值得我们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的同事们深思。
4.2013年3月5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九)
——参观加利福尼亚州州政府大楼
2013年3月5日,赴美博士班应Dr. Harris夫妇的邀请,参观了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的州政府大楼。这是一栋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的白宫式小楼,集参、众两院,州政府和博物馆功能为一身,全年对外开放。整个建筑借鉴了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地板、门廊、吊灯和屋顶等无处不显示出精心的设计和简朴的华丽。Dr. Harris夫妇特意安排的华裔工作人员引领我们参观了参议院、众议院和议员的办公室,详细介绍了州政府的工作职能,尤其是坦诚而耐心地回答了我们就加州及美国政治制度、公务员管理及薪水、教育制度等方面提出的问题。
Dr. Harris夫妇曾经在天华为博士班开课,小别数月又和他们重逢,大家都兴致盎然。我们忍不住从两年前的暑假课程谈到了中美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在美国的大半年,我们近距离观察了美国的新一轮总统大选,震惊于桑迪胡克小学的枪击案,感慨桑迪飓风后的恢复重建,也听闻了兰博一个人对一万人所谓的“洛杉矶之战”。这半年多的见闻使我们对美国的政治、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反思。
Dr. Harris夫妇也谈到,他们在天华学院教学的经历给了他们很多启发。提及正在撰写的一篇论文,他们在探讨美国的教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因为语言、文化等屏障尚不能完全展现特长的中国留学生。中国一行还使他们萌生了让自己的儿子学习汉语,并到上海留学的想法。在上海的教学和旅游经历,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不论是我们作为学习者,还是他们作为教授,美国教育博士项目都让我们获益匪浅。
参观完州政府大楼,我们还观赏了州政府大楼外的花园。加州正值春回大地之际,花园里茶花、桃花、梨花、玉兰花争奇斗妍,竞相怒放。对于已经埋头写作“不闻窗外事”两个月的我们来说,这真是一次难得的惬意放松。
5.2013年3月18日,日本岡山大学学生代表团来我院交流访问
2013年3月18日下午,日本岡山大学学生代表团一行乘坐大巴来到我院,与我院学生进行友好交流。此次来访的岡山大学学生代表团共23人,其中学生20人,教师3人。他们正在参加一个名为“亚洲校园巡回访问”的研修旅行活动,我院是他们来访中国的唯一一所高校。日语系70余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代表团与我院学生进行友好座谈会,双方学生一见如故,亲切交谈,并相互交换联络方式和小礼物。代表团成员还在中方学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
6.2013年3月25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
——参与太平洋大学的学术活动印象记
2013年3月25日,赴美博士班老师李艳艳和美国同学Daniel共同参加了太平洋大学的学生“科研日”活动。
太平洋大学的学生“科研日”(Research Day)是2002年由研究生院院长发起的针对学生开展的科研交流活动。在美国高校,Research Day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学术活动。迄今为止,太平洋大学还没有为这个活动设定任何奖项,他们目前正在考虑是否需要设置专家讨论小组来对陈列学生研究成果的展板进行评奖。同时,除了设置奖项,明年可能还考虑开班学科专家讲坛。太平洋大学各个学院轮流举办research day,例如今年的活动地点设在教育学院。在Mo博士的指导下,李艳艳和Daneil 合作进行了一个有关英语学习者的研究项目。该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两组师范生在自评与测评之间的差异大小。这两组师范生同时完成了“如何进行英语教学”(How to Teach English Learners)这门课程。差别是其中一组师范生参加了针对英语学习者的指导性实习,对英语学习者进行每周一次的面对面实际教学活动,而另外一组师范生没有参加。这个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参加了具有针对性地实习的师范生对未来英语学习者的教学更有信心,准备更充分,而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扎实。
上午十点李艳艳老师来到教育学院,看到大厅里到处是学生研究成果的展板,展板上除文字之外,有图片、艺术字、图表、公式等,参加者来自太平洋大学各个学院。这些研究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有的在老师指导下,与老师合作完成。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整个教育学院大厅人来人往,很多学生与老师纷纷走到他们感兴趣的展板前,耐心听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在轻松的学术氛围下,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与提高。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活动,对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尤为重要,学生们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只是需要我们对生活多一些观察与思考。做好研究者,我们需要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与勤奋好学的实干精神。
此次持续了一天时间,活动结束后,为了解更多有关Research Day信息,李艳艳老师还专门采访了此次活动的组织者Carol Brodie。她是研究生院主任助理。Research day在太平洋大学每一年的春天举行,该活动是由研究生院赞助项目办公室赞助。Research Day的意义在于:给予那些参与研究的学生及全体教职员工以认可;提高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并让各位行政领导,甚至全体大学社区及时解到目前的研究工作;鼓励与促进多部门之间的合作项目。
“科研日”(Research Day)的最后一个活动在自助餐过程中进行,由Dr. Robert Halliwell 展示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Human Stem Cells for the Discovery of Safer and Better Medicines。这个研究新颖别致,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研究的大门,也让学生领略了参与学术研究的魅力。

7.2013年4月15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一)
——太平洋大学教授关于设计思维百年变迁的讲座
本学期,在紧张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和修读各项专业课程的同时,我院博士班第一批赴美的同学按照学院规划,认真收集并学习着设计思维方面的知识。2013年4月5日,他们有幸邀请到太平洋大学Brett DeBoer教授开设了一场主题为“设计思维的百年变迁”的专场讲座。
本学期,在紧张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和修读各项专业课程的同时,我院博士班第一批赴美的同学按照学院规划,认真收集并学习着设计思维方面的知识。 2013年4月5日,我们有幸邀请到太平洋大学Brett DeBoer教授开设了一场主题为“设计思维的百年变迁”的专场讲座。
在太平洋大学斯托克顿校区的西南区域,有一座隐藏于花海与碧草中的建筑物,这里就是Jeannette Powell 艺术中心。步入大厅,随处可见各类设计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其中。无论是造型夸张的纸箱雕塑,色彩缤纷的海报,精致的手工艺品,还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人物面部表情照片,无一不彰显出视觉艺术系师生们洋溢的才华和创作热情。穿过大厅,是一间宽敞的工作室,墙面上装点着各色海报,沙发被随意安置在四周,明快的色彩与舒适的环境极好地刺激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创作细胞。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太平洋大学视觉艺术系的平面设计副教授Brett DeBoer先生。DeBoer教授致力于研究时代变迁对于人们感知的影响,今天的讲座便是由平面设计思维的历史变迁展开。
平面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美术(fine art)或者工作室艺术(studio art)。美术和工作室艺术侧重于传达创作者自身的感知,不同的观众对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平面设计则是致力于通过各种标记符号来向观众传达信息,力求让观众产生预期的认知与共鸣,通常运用于工商业设计,例如公司标识、广告宣传等。如何能够认识到观众的个体差异,设计出能够令全部观众产生积极感知、并刺激全世界范围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欲的作品,是目前平面设计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介绍完平面设计的概念后,DeBoer教授告诉我们,只有了解了设计思维的发展历史,才能够抓住设计思维的趋势,掌握设计方法在根本上的变化。
教授通过“企业形象整体特征”,“社会与文化影响”,“政治影响”等三个方面讲述了设计思维的发展变迁。“企业形象整体特征”意为将企业的核心特征用形象化的标识符号表达给观众,设计者必须了解企业的特征,并思考如何能够运用标志符号准确地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精神并吸引潜在的客户。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多年来收集的数据,包括耐克公司、壳牌公司、百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知名国际企业的商标演变过程,甚至拿出了1996年生产的6小瓶装可口可乐实物供我们观察。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得出几点结论:1.诸多国际化品牌的商标虽然经历了时代变迁,但总体内容并无变化,教授称之为“永恒设计”(timeless design);2.商标普遍具有简化趋势,3.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商标的发展趋势。
在讲述“社会与文化影响”时,DeBoer教授让我们传阅了Walter Paepcke的平面广告收录著作“Great Ideas of Western Man”(《西方人的妙策》),直观地展示了平面设计与社会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教授反复强调,平面设计并不是一种装饰,而是设计出承载一种信息并有效传递给观众的作品。设计可以改变人的观点和生活。例如,在推广平面设计理念时,有人设计了一个展览馆,其中一层全部展示着各个企业的商标以及其作者和构思,前来观展的人若是对某个公司或者商标有兴趣,便会仔细阅读作者介绍,从而加深对平面设计这一职业的了解。
“政治影响”即为平面设计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随着历史和技术的发展,政治类平面设计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例如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前与之后,人们对战争的认知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摄影技术的发展。随着相机的问世与普及,战争的残酷由摄影家们通过真实照片的形式传递给了普通民众,改变了人们自古以来对于战争的英雄崇拜情节。DeBoer教授通过大量的例子与图片,让我们领悟到平面设计中使用的人物、形象、色彩、语言等,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如今,国际化市场为平面设计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过去,基于企业客户的单一性,设计师只需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某类客户群体的需求即可设计出有效的对应宣传作品。现在,国际化与市场多元化为平面设计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差异。由于网络资源的普及型,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的人群,也会因为个体兴趣爱好不同而对同一件作品赋予出不一样的诠释。如何克服这一难题,设计出另全世界观众产生共鸣的宣传作品是平面设计师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DeBoer教授指出,虽然现在没有任何一种完美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加深对企业精神和产品特征的了解,透过表面探索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了解各类文化,从而找出世界范围内认同的宣传点,努力造就“永恒设计”。
最后,DeBoer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太平洋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师生所作的名为“Oakwood Rebrand”的思维设计成功案例,并和我们一起讨论了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平面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开展设计思维类课程。教授指出,设计思维广泛存在于教学与生活中,作为一名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就已经面临着设计思维的挑战。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必须有针对性,明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情况,从而设计出最能够有效完成目标的课程。针对如何在天华开展设计思维课程,教授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从设计思维的历史发展入门,为学生打好设计思维的基础,通过讨论让学生清楚历史与现状的联系,明确设计思维的发展趋势。第二,在教授学生设计思维时,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设计理念,要让学生理解设计的意义并不在于设计出更多的东西,而在于将现在已有的东西变得更好、更美、更有效、更安全。结束时,教授赠予我们一句名言:“First seduce the eye, then address the intelligence.”(首先吸引别人的眼球,然后再展现出自己的思维)。
附:Oakwood rebrand项目网址:
http://pacificgraphicdesign.wordpress.com/courses/graphic-design-senior-seminar/assignments-arts-173/oakwood-rebrand/
8.2013年5月14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二)
—— 有感太平洋大学图书馆
来到美国太平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近一年了,每天来往穿梭在美丽的太平洋大学校园,感受着校园文化的点点滴滴、体味着生活学习的酸甜苦辣。我们有感于课堂座位的随意性,老师与学生能够近距离、面对面深入交流;我们有感于课堂的活跃气氛,答案没有永远的对与错,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认识最重要;我们有感于授课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灵活多样,漫谈、动手、团队合作也不降低课堂效率;我们有感于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戏剧中心、健身房、游泳池,处处看到学生们积极活跃的身影。
但对于我们博士班同学来讲,众多校园生活场景中印象更为深刻的还要算是太平洋大学的图书馆。因为大家几乎每天都要进图书馆,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位置和学习时间,“泡图书馆”是收敛心性、潜心治学的必要条件,大家都是“泡”在图书馆里完成了各科作业,写出了一章章论文。图书馆的桌椅和书籍见证了我们一年来的进步和成长。
太平洋大学图书馆位于太平洋大学校园标志性建筑白塔旁。图书馆坐落于一片茂密丛树后。在图书馆门前,一个从不知疲倦的喷泉每天在静静地喷着水。一片绿荫与潺潺流水更映衬了它的书香身份——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一种优雅、休闲和舒适的感觉迎面扑来。图书馆各个楼层设有大小沙发,那可爱活跃的橙色、紫色、苏格兰格子布,让人看了就喜欢,忍不住想坐上去。一排排的书籍静静地散发着墨香,书架周围是开放的学习区,桌椅和沙发边一坐就可以耕耘一天。学习中,随时可以起身去书架查找需要的书籍和杂志,这样的学习生活舒适而便利,学习也成了一件惬意的事!
带着对太平洋大学图书馆的特殊感情和几分好奇,我们采访了太平洋大学图书馆的专职工作人员,了解到了更多该图书馆的功能与信息。总体来讲,太平洋大学图书馆有以下特色。
一、学习环境。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学习场所,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除了遍布整个图书馆周边的开放式自习区,还设了20个小组学习室。学习室一般是透明的玻璃房间,有大有小,学生可根据要求自由申请,最长使用时间不超过3小时。这种学习室尤其适合小组学习与讨论,也可以组织小型会议。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组讨论与学习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是,每个小组学习室都配有一个白板,有些还有电脑设备,以方便学生学习讨论。透过玻璃房,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个同学激烈地对着白板在讨论和演示。
二、硬件设施方面,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服务。整个校园提供免费网络信号,图书馆内有60台电脑连接多台打印机、扫描机、传真机,学生可自行打印,凭卡付费。另外还有多媒体阅览室,装配Photoshop, illustrator, dreamweaver, imovie, Garageband, Fireworks, 和Final Cut Pro等软件,供学生自由使用。如果没有带个人电脑,只要出示学生证就可以在前台借一台笔记本电脑使用。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可向服务台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和太平洋大学的很多服务窗口一样,在图书馆位工作的很多都是学生,边读书,边工作,实在是个不错的实习机会。
三、技术支持方面,图书馆设有reference assistance岗位,提供网络在线服务。学生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向他们咨询。他们非常专业,也很敬业,通常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如某一门课程需要哪些网络资源支持,学生毕业论文需要查询哪方面材料,用什么方法检索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材料,哪些资源可以免费获得等,都可以向相关Assistant咨询。我们上过的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指导课都有一个环节是由图书馆的Reference Assistant给我们讲解和演示如何检索所需的资料,对我们的帮助非常直接。太平洋大学图书馆和很多大学一样,提供联网资源共享服务,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图书一键查询,也还可以实现文件的异地调取和图书的跨馆借阅。
四、服务与保障方面,该图书馆一楼设有咖啡吧。学习疲倦了,随时可以在这里买上一杯咖啡或点心,补充一下能量,然后继续学习。而且咖啡吧前面有很多座位,适合同学小组讨论,大家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讨论。图书馆作息时间上的安排也很人性化,学期内图书馆周日到周五下午全天24小时开门,只有周五傍晚至周六中午是闭馆的。通常晚上8点半左右拎着枕头和毯子进图书馆的,准是要伏在这里一个晚上开夜车的人了。
我们深深喜欢着太平洋大学图书馆,喜欢这里的人性化设计与经济化管理,喜欢这里的人文气息与物尽其用。太平洋大学图书馆为全校师生与社区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该图书馆通过获得广泛的信息资源与技术,支持全校师生与社区的教学、学习与研究。通过专家支持与指导,帮助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梦想。
9. 2013年5月15日,美国西俄勒冈大学来访并与我院签订国际化合作意向书
2013年5月15日,在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的联络下,美国俄勒冈大学副校长Dr. Steve Scheck、国际部杨主任(Neng Chiang Yang)及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的领导等一行5人莅临我院进行访问并洽谈国际合作项目,双方签订了校际合作意向书。
2013年5月15日,在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的联络下,美国俄勒冈大学副校长Dr. Steve Scheck、国际部杨主任(Neng Chiang Yang)及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的领导等一行5人莅临我院进行访问并洽谈国际合作项目,双方签订了校际合作意向书。
美国西俄勒冈大学(WOU)创建于1856年,是俄勒冈州第一所公立大学,坐落在Monmouth-Independence 地区,临近俄勒冈州的海岸,风景优美,宁静安全。它起源于师范大学,为全国的教育、学校机构提供具有国家资质的教师资源。到七十年代,WOU扩展了原有的教学范围,开始为企业和科学领域提供广泛的教学科目。从那以后,WOU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主导美国人文科学、高端科学领域的高技术人才。目前,西俄勒冈大学共开设56个专业,有近7200位在校大学生和大约340名来自22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双方在此之前通过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已经互相有所了解,会谈在学院明华楼五楼会议中心举行。交流会上,龚春蕾副院长致欢迎辞,史文副院长向西俄勒冈大学来宾介绍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道路、“诚信、责任”的办学理念,以及 “专、通、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双方就本科3+1项目、硕士0.5+1项目、邀请美国教授来天华授课以及其他短期互访的师生交流项目基本达成了共识。交流过后,双方签署了校际合作意向书。
Dr. Stephen H. Scheck 副校长和Neng Chiang Yang主任对我校的校园环境和国际化合作的战略视野非常赞赏,表示希望尽快推进两校的正式合作。
10. 2013年5月21日,德语系与德国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2013年5月21日,来自德国高中的十几名学生来到了我院开展交流活动,德语系师生负责接待、交流,大家相互自我介绍、分组游戏、参观校园、游览孔庙,德语系的学生充分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热情与风采,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11. 2013年5月22日,美国创新教育学专家来我院做设计思维学术讲座
2013年5月22日至26日,我院特邀原美国太平洋大学校长助理,曾担任太平洋大学规划和研究部门主任和助理教授的Dr. Robert Brodnick(罗伯特.布罗德尼克博士)来我院做关于设计思维和教育创新的讲座。
2013年5月22日至26日,我院特邀原美国太平洋大学校长助理,曾担任太平洋大学规划和研究部门主任和助理教授的Dr. Robert Brodnick(罗伯特.布罗德尼克博士)来我院做关于设计思维和教育创新的讲座,并和我院教职工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史文副院长担任翻译。学术讲座吸引了我院中高层领导、各专业骨干教师、教育博士班教师和各系的教职员工和科研骨干,还有部分学生等上百人次聆听和参加讨论。
Dr. Brodnick 于1989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1992年获得圣玛丽大学(德克萨斯州)工业组织心理学硕士,2000年获得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过程博士。Dr. Brodnick在规划、战略、研究和组织管理、组织改变和能力建设领域已工作二十多年,在战略、创新、组织开发、设计和协调方面拥有特别技能;在与领导团体、董事会、规划机构策划战略性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方面有显着的经验。他实现了对分析、商业智能、数据仓库、安全性和学习系统方面的技术实施。Dr. Brodnick一直活跃在创新经理协会、学院和大学规划协会、应用心理学国际协会、高校研究协会和其他协会。他是高等教育数据共享团的董事会成员和宾夕法尼亚州立系统高等教育董事组主席。2009年,Dr. Brodnick获得由“学院和大学规划协会”颁发的高校创新与整合规划奖。Dr. Brodnick在2011年也担任了我院就读于太平洋大学的教育博士班的《教育创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我院的学术讲座和交流,Dr. Brodnick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交流:一是为了探索设计维如何帮助天华改进学校整体状况;二是探讨如何将设计思维融入课程中以培养学生成为可以用设计思维思考的人;三是传授设计思维的概念、理论等相关内容,并且讨论了设计思维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应用及相关的课程等。同时Dr. Brodnick也引导了主题为“如何在天华学院建立设计思维中心”的小组讨论。
通过此次设计思维的讲座和学术交流,学院将设计思维引进课程教学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同时也为我院建立设计思维实验室提供了前期的准备。
12.2013年5月31日,美国太平洋大学科学和文理学院教授来访并举行讲座
2013年5月31日,美国太平洋大学科学和文理学院院长Dr. Rena Fraden和该学院传媒系系主任教授Dr. Dong莅临我校进行访问,并洽谈国际合作项目。
2013年5月31日,美国太平洋大学科学和文理学院院长Dr. Rena Fraden和该学院传媒系系主任教授Dr. Dong莅临我校进行访问,并洽谈国际合作项目。
美国太平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是我校进行国际项目合作和交流的主要院校之一。该校成立于1851年,是位于美国加州的一所著名私立大学,获《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一级国家级大学,学术声誉全美排名第99名。
上午的会谈在学院明华楼五楼会议中心举行。双方就教师互访、学生交换、合作研究项目和协作教学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交流。史文副院长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天华学院的历史,以及学校国际化的具体发展道路和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策略。双方就合作研究项目、协作教学项目及其他短期互访的师生交流项目基本达成了共识。
下午Dr. Dong 和Dr. Fraden与我校就读于与太平洋大学的教育博士班老师见面,并做了讲座。讲座主题分别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 Faces Challenges”(美国博雅教育正面临挑战)和“Challenges in Doing Social Researches”(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难题)”。Dr. Dong和Dr. Fraden希望今后两校之间,尤其是科学和文理学院与我校可以有进一步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
13. 2013年6月5日,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十三)
——美国太平洋大学的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
美国太平洋大学的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主要由职业生涯服务中心(Career source center)负责,通过采访CSC的生涯指导教师Carolin、商学院生涯指导办公室负责人Magaret以及参与相关课程和活动,我们对于太平洋大学的学生生涯指导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
美国太平洋大学的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是以CSC主导,各院系辅助和配合的管理和服务模式。CSC现有人员为9位,集中为全校学生提供生涯指导的服务。另外,一些学院还设有生涯指导办公室,与CSC联合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涯指导服务。实力较强的学院,如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还设有生涯规划课程,以满足本学院学生更加具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其相关活动常常是与CSC联合举办的。
每个学期,特别是新学期的开始,CSC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性活动,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CSC的服务内容。CSC生涯指导教师Caroline指出CSC需要主动直面学生,宣传自己的服务内容和方法,让全校学生都知道CSC在随时准备帮助他们。
在职业生涯指导过程中,CSC重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体验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CSC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具体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Exploration and Planning)和职业技能(Career Search Essentials)课程;二是开展一对一的生涯指导与咨询服务。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职业生涯路径设计方法,而且会通过组织模拟面试,校友访谈以及职场酒会等帮助学生学习和实践职业准备技能(如何寻找工作机会、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建立人际网络和学习职场社交礼仪等)。个体的生涯指导与咨询服务,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兴趣测试,职业个性评估与分析,帮助学生增加自我认知,并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的方式来获取一对一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另外,CSC也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指导简历的写作和修改,提供模拟面试练习等。
校友职业成功经验座谈会也是学生表示受益良多的活动,校友利用业余时间充当在校学生的非正式职业指导教师,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建议。CSC及院系职业指导办公室鼓励校友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参与在校学生研究生院申请或职业申请的推荐评估。商学院的生涯指导办公室负责人Margaret指出,校友人际网络被看作是做好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重要伙伴和宝贵资源,而整合校内外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成功是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最终目标。
14. 2013年6月13日,教育系举行优秀学子暨留美经验交流会
2013年6月13日下午16:30,教育系在日阶104举行了优秀学子暨留美经验交流会,邀请毕业生陈时宜介绍留美读硕和读博的宝贵经验。陈时宜讲述了申请国外学校的经验,强调国外院校研究生的申请比起国内来,更加注重个人能力,指出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爱好时,更容易取得突破;最后分享了大学时候的一系列照片,展现了她充满酸甜苦辣的学习过程。教育系2011、2012级有意向出国深造的同学参加讲座。
教育系党总支书记沈晓燕简短介绍陈时宜情况。2010年本科毕业后,陈时宜申请到了密苏里州立大学(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攻读“教育与家庭发展”(Early Childhood and Family Development) 硕士学位。2012年进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攻读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博士学位,同时作为研究助理,半工半读,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
15. 2013年6月24日,海外学院教育硕士暑期课程开课
2013年6月24日上午9:00,海外教育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班在学院明华楼演播厅开始了暑期课程的学习。
2013年暑期课程共有12学分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每周一、二、四、五进行,均由美国太平洋大学教授亲自来我院授课,这也是太平洋大学第三次选派教授来沪为天华海外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项目学生授课。6月24日至7月12日为暑期课程的第一阶段,学习两门课程,分别为Integrated Teaching Strategies和Educational Planning, Delivery and Assessment。7月15日至8月6日为暑期课程的第二阶段,学习两门课程,分别为Educational Leadership和Research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根据我院与美国太平洋大学的项目合作协议,通过了托福成绩或太平洋大学的自主英语测试后,将直接被太平洋大学录取,并在暑期参加12学分的专业基础课,8月份进入美国太平洋大学教育学院继续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
2013级教育硕士班学生纷纷表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接受全英文的美式课堂教育,他们可以有一个提前适应的过程,减轻到美国大学后的学习压力。对本科为非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了解、学习教育学知识的好机会,为他们到美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16. 2013年7月1日澳洲堪培拉大学来访商谈国际合作事宜
2013年7月1日,澳洲堪培拉大学国际市场大中华区主管Ms. Cherwen Hui莅临我院进行访问并洽谈国际合作项目。
2013年7月1日,澳洲堪培拉大学国际市场大中华区主管Ms. Cherwen Hui莅临我院进行访问并洽谈国际合作项目。
澳洲堪培拉大学(University of Canberra)简称UC, 其前身是有着40年历史并且具有坚实基础的堪培拉高等教育学院,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澳洲综合性公立大学之一。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起薪均是五星级——澳洲大学排名中的最高等级。堪培拉大学位于澳洲首都堪培拉的布鲁斯区,临近著名景点,如国会大厦、格里芬湖、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等。学校12000名在校生中有1600名国际学生来自100多个不同的国家。该校为国际学生开设课程的学院有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会谈在天华楼五楼会议室举行。交流会上,常务副院长叶才福致欢迎辞,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张云老师向堪培拉大学来宾介绍了学校的 “诚信、责任”的办学理念, “专、通、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双方就硕士1+1项目、邀请澳洲教授来天华授课以及其他短期互访的师生交流项目基本达成了共识,预计2013年10月签订合作意向书。
Ms.Cherwen Hui对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合作的战略视野非常赞赏,表示希望尽快推进两校的正式合作。
17.2013年8月19日,我校第二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二)
在经历了第一个月紧张的暑期课程之后,我校第二批赴美博士班迎来了美国大学的秋季开学日8月19日。在当地的电视节目中,也看到了大学新生报到和入学第一天整理宿舍、适应新生活的新闻。太平洋大学在8月19日为本科生举行的入学的培训,笔者也作为太平洋大学正式注册的研究生,实实在在地重新体验了一次当学生的感觉。
18.2013年9月27日,海外学院举行2013级新生入学培训
为实现毕业生赴美直升研究生的便利对接,学校与众多美国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其中与美国太平洋大学的硕士项目已经迎来了第四批新生。2013年9月27日下午,海外教育学院在天华楼402举行了2013级海外硕士项目新生入学培训会议。来自美国加州现为我校口语教师的Jerry 和 Toni Helmen夫妇出席会议,会后Jerry与学生进行交流,他说为能在天华就和这些学生建立友谊而感到高兴,他和他的国际生俱乐部成员都将非常高兴在美国继续这段友谊。
19.我校第二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三)
第二批赴美博士班老师在美国太平洋大学学习已将近4个月了,在这期间,博士班老师们积极参与了太平洋大学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20. 2013年11月19日,德国欧福大学代表来访
2013年11月19日,天华学院副校长、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史文博士接待了德国欧福大学代表朱开富教授,双方就两校之间展开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会谈。经过深入、坦诚的交流,双方确定从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游学项目着手,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语言文化学院)
21.2013年12月12日,我校全英语教学项目教师赴上大悉尼工商学院交流
为深化我校国际化办学理念,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宗旨,2013年12月12日,科研处“示范性全英语教学”项目组教师赴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进行为期半天的教学观摩和学习交流活动。该活动是全英语教学项目组本学期安排的第六次沙龙活动,由教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徐娟老师和语言文化学院邢靖文老师与上大悉尼工商学院领导进行前期沟通,联络组织,旨在为全英语教师提供一个与外校同行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
22.2013年12月27日,上大美术学院Karolina Pawlik博士应邀来我校讲座
2013年12月27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兼教师Karolina Pawlik女士应邀来我校教育与艺术学院进行了精彩的全英文书籍设计讲座,讲座的主题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图案 ——上海民国书籍设计”。教育与艺术学院相关领导及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李娟老师担任了此次讲座的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