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稿:两学一做 | 师德标兵专栏·盛术俊

发布者:天华学院发布时间:2016-12-02浏览次数:81

上海的十一月,似乎已有了冬日的寒气。熙熙攘攘的日华楼在这冬日的凝重中慢慢安静了下来,陷入了一种独有的静谧与稳重。就在这样的时节里,我们走进了盛术俊老师的办公室。他冲我们礼貌的微笑,似一杯浓茶般持重却也有着独特的余韵。

离开校园,挥别企业,最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一切的经历,在盛老师看来都是一种特别的缘份。他坦言自己十分喜爱具有创新性的大学氛围,比起循规蹈矩、略显枯燥的模式章程,大学里没有标准答案而又充满发散性的氛围,这对老师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往常一样,在正式采访前我们也向盛老师询问了他的获奖记录,可是盛老师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种超脱与谦逊。他表示过去的荣誉不值得多提。因为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过多地沉浸于以前的成绩和荣誉,在他看来是一种变相的退步。就好像师德标兵的称号一样,那只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里对自己的认可。这代表的是他在这一时期付出的努力获取了一定的回报,而他当下要做的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而努力,为了一次未知而不是一次既定。
    在专业上,盛老师也秉持着这样的的观念。他总是十分关注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密切地关注实事,将专业和社会紧密结合,希望能不断地更新各方面的真实案例,更好地去阐述知识,让同学们有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全球范围内的财经新闻、各项金融数据都会尽收眼底。盛老师觉得人应该有一种常新的心态,不断地与时俱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所学,也才能更好地步入社会。总结过去、明白将来,坚持努力、不断完善,这或许也是盛老师想教给学生们的一点:做常新的自己,勇敢去追梦。

“财务专业会让你恨它四年,爱它一生。”这是盛术俊老师在16级财务管理新生见面会上说的话。这句话掷地有声,饱含着老师多年来的所感所悟。

财务管理并不是一门好学的专业。老师坦言,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自己也并非满怀热情。但是随着学习和深入的了解,他开始发现财务管理是一门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是一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是为当今中国5000多万家企业输送人才的摇篮,也是中国成就民族梦的重要基石。

“喜欢也许未必一蹴而就、汹涌澎湃,它可能只是涓涓细流、是慢慢来的。”他说这句话时眼神十分温柔,仿佛是面对一片碧空、一湾深海,平静而深远,意蕴流长。这或许就是他对于自己专业的深情与执着。

他对学生十分负责。他告诉我们,自己作为老师很希望能正确引导学生,带他们逐渐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让孩子们能真心实意地喜欢上学习。因此在教授专业知识之余,喜欢看电影的盛老师也积极的向同学们推荐一些经济类电影,希望通过这些电影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希望通过片中贴近市场的金融案例拉近孩子们与社会的距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老师还专门安排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各自讲述自己的看法和观念。课后,他还会将一些实时新闻转发在朋友圈里,希望可以启发学生们对这些东西的思考和感悟。

    在盛老师看来,专业不仅仅应是技术上的高明更应该是一种品德升华。当我们提及一些高校偷偷开设所谓“做假账”的课程时,盛术俊老师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朱镕基同志早在2001年于国家会计学院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不做假账’,实际上我想这门课的开设目的应是为了深入内部去了解假账的制作方法,从而去抵制它,让社会的金融环境更加和谐。”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盛老师以他优秀的专业素养,高超的专业品德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人们心中关于金融、数学等方面的人才似乎已经在刻板严肃的圈子里无法跳脱,这次采访后,相信盛术俊老师的形象将是一种最好的诠释,带给大家新的理解。他在具有专业素养的同时,对于人生、对于自己、对于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理性思维和人文关怀在这里交织,一种优秀的理念在这里植根,一位好的老师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