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四史”学习,教师工作部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发展专题系列沙龙活动。6月30日下午13点30分,晖华楼报告厅举行首期沙龙,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以“人体解剖课”为例,与学校全体教师分享如何将“课程思政”工作做得更细更有效。副校长吴国兴主持,学校100余名教师踊跃参加了讲座。
(副校长吴国兴主持)
副校长吴国兴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到,张黎声教授是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和研究38年,多次荣获各项荣誉,如“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等。今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张教授亲自来到学校为大家做“课程思政”专题讲座。
(张黎声教授作讲座)
张黎声教授开始做讲座。张教授首先与大家分析与探讨了什么是“课程思政”,并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接下来,与大家着重分享了如何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张教授讲到,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各类专业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然后,张黎声教授以“人体解剖学”为例,分别与大家分享了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五个工作环节(建设平台、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综合评价、有机融合)和三个模块(以学生参与遗体捐献、接受和利用的过程建构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平台,发掘课程理论、知识和学术体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元素,以实验报告的书写、批改和点评为抓手进行科学观训练)。在讲解过程中,张教授为大家呈现大量图片,并配以充满深情的讲解,大家都被由衷地打动。同时,张教授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现场展示了该如何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为解析、解读其中的学术价值,第二步为发掘、“升华”出思政价值。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有豁然开朗之感,蓦然发现思政元素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张黎声教授富有授课魅力,激情四射,风趣幽默,将枯燥的“人体解剖学”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让专业课堂奏出育人的主旋律。大家深深感受到,专业教学能够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
本次沙龙活动最后还安排了问答环节,张教授的精彩讲座,使现场教师深受感染,并积极与张教授进行互动,一问一答,使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步。现场掌声阵阵,气氛热烈感人!
最后,副校长吴国兴总结到,张黎声教授讲座最后的几点体会,令人印象深刻。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如几点体会所谈到的,将“课程思政”从无意识变为有设计,片段化变为系统性,偶发性变为教研室文化;宏观着眼,细节入手;全方位发掘、发挥自身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希望教师们能够做一个有心人,长期积累,关注,研究,实践“课程思政”,用心,用功,用情开展“课程思政”,助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家仔细聆听讲座)
文 | 李艳艳 图 | 周勇 供稿 | 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