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理论教育】
考核指标:
1-2-4.规划、部署和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和“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有制度、资源保证。(1分)
1-2-5.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思政课得到重点建设,教学改革有显著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符合《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2019年版)》。学校和院(系)主要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一次。(3分)
1-2-6.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拓展“中国系列”课程,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条件的高校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2分)
1-2-7.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或意识形态动向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1分)
1-2-8.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印刷出版、广播电视、原版外文教材引用和使用的审核管理制度,把握意识形态阵地的正确思想舆论导向。(2分)
指标综述:
理论教育工作一直是学校长期重视的基础教育工作。我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正副两支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建设工作,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了解学生以及辅导员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两大优势,致力于在学生育人的问题上形成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合力。
1-2-4.落实三全育人,推进三抓三坚持
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积极策划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校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赴上海政法学院马院交流,重点学习了上政马院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开设经验,与上政马院达成合作意向,邀请上政马院该课程教师团队来我校开展示范教学。2020年11月份,上海政法学院派出专家为学校师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报告,共开设三场。思政教师围绕报告开展集体备课,为正式开课打下基础。
(2020年11月6日,学校开展系列讲座一——“初心与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现场)
(2020年11月6日 上海政法学院张森年教授带来系列讲座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包括中英文辩论训练、重大节日升旗活动、学生干部评比、假期社会调研、班助理团队组建、家长开放日等,学校以“为做人而学习”为校训,坚持“专通雅”协调发展,形成了“三抓三坚持”的思政育人特色品牌,即:抓早晚自修教学视频的播放,抓所有学生参与的中英文辩论训练,抓三十部经典的阅读,坚持两支辅导员队伍,坚持德育学分制,坚持发挥学生自治队伍作用。学校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衔接,打造了天华特色活动——中英文辩论训练。全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强弱搭配,参与辩论训练。在辩题的选择上,多选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时事政策、学生身边事等;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各二级学院为开展好辩论训练工作,纷纷成立辩论协会或辩论社团,充分发挥学生辩论骨干的作用,在课后、晚自习时间,辩论训练遍地开花,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进一步将“三全”育人工作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育人工作的思考,2020年12月,学保处组织各二级学院分别召开了“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研讨会。
(学校举行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题升旗仪式)
1-2-5.规范思政教育,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我校对5门必修课的学分安排如下:“原理”3学分,“概论”4学分,“纲要”3学分,“基础”2学分,“形策”2学分。根据文件要求,从“概论”和“基础”课中各划出1学分,共2个学分,开展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定了《德育社会实践I、II、III、IV》教学大纲,从境界修养、行为自律、素质拓展三个层面,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四门思政课统一选用高教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形策”课选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编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同时部分选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形势与政策》作为辅助教材开展教学。班级规模方面,四门课的班级规模平均97人,基本做到中班教学。“形策”课目前实行的是大班教学,班级规模在150人左右。
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校内活力课堂建设、在线课程建设,层层深化,一切都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目前有3位思政教师入选学校“星级名师”。经过多轮次建设,根据思政课课程特点,研究出了思政课活力教学模型,打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课前、课中、课后相融合的课程活力。通过教学模型引导全体思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思政课能够全部顺利开展线上教学,得益于马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在线教学中心的建设。思政课运用“超星学习通”在线学习中心系统,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马院所有任课老师均在课程中心门户上建设课程,目前已有15位教师建成并使用。本学期已建成思政课在线学资源1753个,教学题库量3710个;通过超星学习中心发布课堂活动77个,任务点235个,在线发布作业62次。教师以在线学习中心为平台支撑,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线上学习自动留痕并生成平时成绩,极大的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2019年开始,学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体化建设,将原来真属党委领导的思政教学部进一步升级为与其他8大二级学院平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全了马院的组织机构,逐步配置专职教师队伍,确保物资经费保障。马院接受学校党政双重领导,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有校级领导、党委委员和处级中层干部长期坚持在思政教学一线。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宣传思政以及其他教学工作实现了有机融合。
学校党政领导讲思政课、听思政课也已经制度化,每学期至少走进课堂一次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并组织召开思政教师现场座谈会。2020年10月27日上午,校长叶才福走进日阶204教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思政课堂,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左’与‘右’思潮的成因和反思”为主题,为来自艺术设计学院的90位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2020年11月5日下午,我校党委书记陆建非以“从诸多‘首次’捕捉教育发展改革信号”为题,在晖华楼小剧场为2020级青年学生们讲授专题思政课。
(校长叶才福走进思政课堂 与青年学生探讨“一切从实际出发”)
(校党委书记陆建非讲授思政课 与青年学生谈教育发展)
1-2-6.把握教学政治方向,发挥专业育人功能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陆建非、校长叶才福任组长,分管思政和教学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思政教学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发挥思政育人协同效应,确保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连续三年承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一般培育校项目,共试点课程30门,其中中国系列课程“道德中国”1门,思政课3门,综合素养课程2门,专业课24门。马院开设“道德中国”思政系列选修课,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本源,与学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结合起来,全面剖析道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马院还参与开设全校“心灵之灯”系列讲堂,每月组织1次,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成为落实“为做人而学习”校训的重要实践平台。
2020年10月28日下午,“心灵之灯”系列讲座之《疫情下的中国》在晖华楼报告厅由校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正式开讲。陆书记回顾疫情下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种种感人事迹,阐述了何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战疫之下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无一不印证了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本学期“心灵之灯”系列讲座开讲,党委书记陆建非主讲“疫情下的中国”)
2020年10月16日下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马院”)各课程负责人、专职教师等共8人在副院长丁彩霞的带领下赴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上政马院”)进行学习交流。双方围绕学院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发展、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赴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交流)
1-2-7.定期开展思想调研,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
一是定期分析意识形态动向。依托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有关要求,专门召开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讨意识形态工作形势,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党委会、党务干部会议等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相关工作部署,及时通报意识形态领域相关情况;并继续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2020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开展年度意识形态工作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督促各单位坚持目标问题双重导向,完善专项工作制度。
二是适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校为了解师生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注度,拓展青年的思想深度,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聚焦十九大等重大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社会话题相关的调研。学保处持续推进每周五下午的“学保处处长接待日”活动,倾听学生诉求,本学期共接待学生152人次,解决69件学生问题。本学期举办了第八届学生家长开放日活动,增强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育人的力度,为家校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
(2020年11月13日,我校举行第八届家长开放日活动)
1-2-8.加强报告审批管理,把握思想舆论方向
尽管作为民办高校,各级各类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和使用原版外文教材的机会不多,但学校依然防祸于未然,学校建立有规范的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和使用原版外文教材的审核管理制度。2020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各类论坛、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的管理,在学校党委印发的《关于举办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和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办法》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讲座、论坛、讲坛、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等阵地管理的办法》,实行“一会一报”的审查、批准制度、备案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分类归口管理,并完善应急预案。全年各级各类报告会均按照要求进行了审批备案。
学校对专业课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有明确要求,学校《师德公约》第二条明确要求:(教师)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第二章第六条规定:(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工作。除了制度规定外,学校还经常加强教师的政治教育,并通过学生信息员帮助学校及时了解了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包括及时掌握教师的政治态度是否有问题。教学信息员工作是我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信息员的信息反馈为学校了解教与学的信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0月28日,学校召开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建设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