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教学科研】

考评指标:

4-14-44.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要求,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2分)

4-14-45.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1分)

4-14-46.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含“双一流”高校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高原”、“高峰”学科建设等)。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2分)


指标综述:

2019-2020年,学校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教务处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保持教学秩序稳定,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做到无重大教学事故。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4-14-44.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多科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因此培养有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作为关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以此为核心,在学校管理与建设、专业建设与发展等各方面都开展相关具体工作。《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董事会关于2019-2020学年度天华学院工作纲要》要求:“坚定不移地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抓好教育学生做人”、“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教师队伍”,无不体现出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坚持与落实。近几年依据二级学院的设立和《大学章程》的制定,重新修订了有关本科教学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编印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本科生教学管理规定与实施办法汇编》、《教师教学工作手册》和《考试工作手册》,《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范》、《领导听课评课试行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手册》等,从教、学和管理全面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和管理。学校坚持各级领导教学巡视制度。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老生和新生开学第一天,第二学期的开学第一天,全体校领导进入各个教学楼进行教学巡视,详细了解新学期教学开展现状,慰问教学一线老师。在考试周,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领导巡视考场,了解考场安排、教师监考和学生考试秩序。

学校制定出一套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各部门协同联动的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发布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文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2019年,根据2018年第九次质量测评的的结果,对《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保障和测评体系》(第五版试用)的数据手册进行优化与完善,对小部分已不符合学校发展现状的陈旧要素进行删减或合并。同时也随之做好网上质量测评体系的软件升级级使质量测评的文档数据更规范、系统操作更方便,更客观科学地反映学校质量现状。学校把“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教学质量核心状态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发布”与全校质量保障体系年度测评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天华特色的“教学质量测评与质量报告发布联动”的质量保障制度。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  

(图1 我校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申报工作暨专业建设研讨推进会)

(图2 我校召开一流本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4-14-45.语言文字规范,师生普通话达标

学校长期致力于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在校专职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在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倡导学生使用普通话,帮助学生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我院学生参加全市统一的普通话测试,并为参加测试的学生安排考前培训和考前试测。2015年普通话测试有1403名学生参加,1232人取得合格成绩(二级乙等以上),通过率为88%。2016年普通话测试有1689名学生参加,1520人取得合格成绩(二级乙等以上),通过率为90%。2017年普通话测试有1783名学生参加,1593人取得合格成绩(二级乙等以上),通过率为89.3%。2018年普通话测试有1981名学生参加,1726人取得合格成绩(二级乙等以上),通过率为87.1%。2019年普通话测试有1792名学生参加,1508人取得合格成绩(二级乙等以上),通过率为84.2%。

(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教委组织专家对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达标评估)


4-14-46.加强专业建设,推动科研发展

2019-2020年,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定位及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坚持“专、通、雅”协调发展,将“学生16条能力培养标准”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培养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按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理念,积极配合董事会和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制定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立足国际视角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在专业课模块中凝练出核心课程,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成立的26个教学科研团队不断优化,集中优势力量,就学科专业特色、精品课程建设、重大课题研究等形成合力,以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不断呈现。学校进一步明确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产教融合和教育国际化等举措,形成了“儿童教育”、“汽车服务”和“康复治疗”三大学科专业特色,并带动了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前教育、汽车服务工程两专业已列入上海市属高校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020年3月,学校人工智能专业成功获批,成为上海市唯一开设该专业的民办本科高校;2020年9月,人工智能学院、阿里云智能物联网实训基地揭牌,这是上海民办高校中的唯一一家。

2019年,我校4个项目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立项,张添添《<乐理>智慧课程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有效探索研究》、戴沉雁《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即兴弹唱课程建设研究》、谢京茹《以学生为主体的“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实践研究》、钟华勇《“互联网+”时代下,国内外大学艺术教育手段和模式比较研究》。我校7门课程获2020年度“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项目立项,包括人工智能学院刘伟《通信原理》、学前教育学院张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艺术设计学院朱花《影视后期合成》、健康学院孙连荣《实验心理学》、商学院程葆青《旅游大数据分析》、学前教育学院李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初等教育学院吴彬彬《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2020年,我校学前教育学院扶跃辉老师申报的《学前教育专业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艺术设计学院李娟老师申报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研究》,共2个项目获2020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研究与实践周期为2年。各项目组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研讨、学术交流、学术沙龙、项目汇报、成果展示等活动,带动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提升了学校相关专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我校龚春蕾副校长在民办高校科研项目总结会上发言)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科研工作、规范科研管理的规定文件。重新修订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专利管理办法(试行)”等,科研项目的申报做到了制度化、公开化,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资料档案都十分规范严谨。设立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41项、校级教改项目30项用于支持二级学院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将分散、个体的教改项目,引导到团队合作、以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的重大项目上来,既培养了科研团队,又推动了专业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构建由一系列精品课程与名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与国内有影响的重点专业。教学科研项目的广泛开展,促进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深入推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4〕34号)和《关于推进上海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通知》(沪科协〔2014〕117号)的精神,受嘉定区科协的委托,嘉定社区科普大学总校由天华学院筹建。2018-2019学年,我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31篇,公开发表87篇,学报论文44篇。其中SCI、EI、CPCI检索文章18篇,中文核心7篇。截止到2020年10月,学校在研项目146项,科研经费524.5万元,在各级各类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91篇。学前教育学院滕薇院长主持的课程《幼儿早期阅读与指导》成功入选全国一流课程。

(社区科普大学揭牌仪式)

(2019年9月20日,召开2019年上海高校三大计划项目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