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指标1、2】
考评指标:
1.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宣传取得国家和市级成果。决策咨询成果得到中央、国家部委和市级领导的批示,被相关部门采用。(1分)
2.有社会影响广泛或受市级及以上表彰的好人好事。在宣传思想工作、党建、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成绩、经验在国家和市级主要媒体刊登,并产生广泛影响。(1分)
指标综述:
学校以创建文明单位为契机,广泛动员全院各职能部门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紧紧围绕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的目标,坚持文明创建工作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务实创新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形成创建品牌,号召全院师生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此创建工程中,学校上下一心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值得赞颂的好人好事,在学校、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学术成果
2015年10月,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分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论坛对2015年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这次论坛共收到200篇参评论文,我校与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联合提交的论文《创新民办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获得特等奖,这是继在2013年第二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特等奖后,我校再次获此殊荣。本次论坛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为民办高校更加健康、平稳、有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来自全国30个省市、150多所民办高校的200多名学校党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主题进行了学习、交流和研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王光彦、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陈晖、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五处处长姜恩桥、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剑津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我校工学院党总支书记刘香连参加会议。此次获奖,是对我校党建工作实践与研究的肯定与鼓励。近年来,我校积极加强党建工作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党委选送《育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文,参加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比,获得全国二等奖。2013年,党委报送《实施德育学分,创新育人模式――天华学院德育工作的制度性实践》一文,参加“第二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选,荣获全国特等奖。
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上海市教委实施了民办高校“重大内涵建设与重点科研项目”。我校“基于智能技术的汽车电子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前教育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天华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面向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和“民族复兴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5个项目获批立项,科研经费190万元。各项目组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研讨、学术交流、学术沙龙、项目汇报、成果展示等活动,带动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提升了学校相关专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2.好人好事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董事、民营企业家冯水康先生,是一名入党多年的老共产党员,他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用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钱支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自2009年起,每年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万元,十年总计1000万元,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设立“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冯水康奖学金”,以帮助那些踏入大学校门,渴望求知、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天华学子完成学业,实现成才梦想。冯水康先生一生勤奋,为人低调、虽然资产丰厚,平时生活却很简朴、省吃俭用、朴实无华,始终怀抱报效社会的信念和宽厚博大的胸怀,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该项奖学金是上海教育基金会在民办高校设立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奖学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谢丽娟理事长连续两年亲自出席了冯水康奖学金的颁奖仪式,她对冯水康先生的慷慨捐赠给予了高度赞扬。她希望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能参与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拓展捐资助学的的渠道,支持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获奖同学学习冯水康捐资助教的精神,珍惜机会,在人格、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磨练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健康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王茜老师喜获2014年上海市育才奖。多年来,王茜老师热爱学院、热爱学生。在教学上她精益求精,作为学院骨干教师,先后独立讲授多门主干课程及多门选修课程,她的课件丰富,讲授生动,曾获评优秀教学奖。在管理上她严谨认真,努力践行学院办学理念,克服学科初创期困难,促进了专业学科建设的特色创建和内涵提升;坚持管理育人,以人为本,处处用自己的学识、精神和点滴行动感化教育学生。在科研上她勇于攻关,抓住点滴时间,进行学术研究。
3.媒体报道
2015年3月25日,新民晚报记者王蔚以《没读完30部中外名著不得毕业——上师大天华学院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出“硬招”》,专题报道我校经典阅读活动。文章指出:把阅读规定数量的经典名著作为每个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天华学院的“硬招”在沪上高校里开了先河。考核总分为100分,其中基础分为60分,要求完成30篇经典名著的读书笔记或阅读心得,每篇不少于1000 字,由辅导员批阅打分;40分的提高分,则是分别奖励给参加每月一次的读书演讲会,以及参加每学期一次的校级读书征文比赛的获奖者。虽然是开放性的考核,但要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也并不容易,首先是绝对不能从网上扒文糊弄拼凑。校学生会专门成立了由8名学生干部组成的“读书笔记甄别鉴定小组”,负责进行网络检索和比对,不让任何的抄袭蒙混过关。2016年4月6日,新民晚报记者王蔚以《大学早自习缘何“满座”——上师大天华学院每天7时20分开晨读课》为题,报道我校学生早自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