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学科科研】
考评指标:
4-16-54.学科和专业建设(含“高原”“高峰”学科建设)有规划、政策和进展成果。(1分)
4-16-55.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有成效。(1分)
4-16-56.改革科研组织、评价、投入等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1分)
指标综述:
4-16-54.加强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学科
2016年,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定位及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坚持“专、通、雅”协调发展,将“学生16条能力培养标准”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培养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按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理念,积极配合董事会和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制定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立足国际视角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在专业课模块中凝练出核心课程,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成立的26个教学科研团队不断优化,集中优势力量,就学科专业特色、精品课程建设、重大课题研究等形成合力,以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不断呈现。
学校进一步明确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产教融合和教育国际化等举措,形成了“儿童教育”、“汽车服务”和“康复治疗”三大学科专业特色,并带动了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前教育、汽车服务工程两专业已列入上海市属高校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上海市教委实施了民办高校“重大内涵建设与重点科研项目”。其中重大内涵建设项目两项,分别是:教育学院《坚守与吸纳:上海儿童教育优质师资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工学院《基于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重点科研项目三项,分别是:语言文化学院《民办高校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翻译人才培养为例》;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管理学院《“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与实践》。5个项目共获得市教委扶持资金220万元,建设周期为2年。各项目组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研讨、学术交流、学术沙龙、项目汇报、成果展示等活动,带动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提升了学校相关专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我校龚春蕾副校长在2012年度民办高校科研项目总结会暨2016年度民办高校科研项目启动会上发言)
4-16-55.科研成果有突破,科研服务有进展
2016年,学校在研项目104项,科研经费601.2万元。在各级各类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公开出版发行由我校教师主、参编教材21部。我校教师在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再获佳绩。教育学院严冰老师荣获非语言类外语教学学科组二等奖、语言文化学院胡玥老师荣获人文科学组二等奖、艺术设计学院朱花老师荣获社会科学组三等奖、工学院陈佳雯老师荣获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优胜奖。为推进教学改革与专业内涵建设,加强科研骨干培养,举办系列研讨会与交流会,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云课堂(网上课程中心)建设汇报会、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项目汇报会等。组织了七次“智慧之光”学术报告会,二次高端学术论坛活动。使全校师生提高了科学素养、开阔了视野、营造了学术氛围,落实了攀登计划。
实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系统,提高科研工作信息化水平。举办网上科研项目审核系统操作培训会。完成标准化动态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实现教学运行数据统一化、信息化。实施科研项目申报、管理、中期检查与结题、经费管理与报销,成果申报、档案资料归档与科研档案等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使科研管理更加信息化、规范化、便捷化、科学化,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益。
召开2015—2016学年教学科研团队工作交流会,校长叶才福、副校长龚春蕾、副校长陈新斌等领导出席会议。团队负责人对26个团队活动进行了总结,交流经验心得,落实团队建设目标,凝聚成果,开展团队建设成果考核。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是天华学院专业内涵建设和学术水平提高的关键环节,也是天华学院培养优质教师的园地,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是近几年来的重要工作。
(2015-2016学年教学科研团队工作交流会)
4-16-56. 加强科研机制建设,完善产学研工作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科研工作、规范科研管理的规定文件。重新修订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专利管理办法(试行)”等,科研项目的申报做到了制度化、公开化,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资料档案都十分规范严谨。
设立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41项、校级教改项目30项用于支持二级学院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将分散、个体的教改项目,引导到团队合作、以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的重大项目上来,既培养了科研团队,又推动了专业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构建由一系列精品课程与名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与国内有影响的重点专业。教学科研项目的广泛开展,促进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深入推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4〕34号)和《关于推进上海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通知》(沪科协〔2014〕117号)的精神,受嘉定区科协的委托,嘉定社区科普大学总校由天华学院筹建。2016年,科研处与嘉定区科委紧密合作,积极开展科普大学筹建工作,推进全区科普活动。在实施大学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开拓学校与嘉定工业区产学研政多方合作。通过合作扩大影响同时促进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建设以及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2016年1月14日,嘉定区社区科普大学揭牌仪式暨科普干部培训班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成功举办。
(社区科普大学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