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14 教育教学】
考评指标:
III-14-33. 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稳定,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事故处理机制。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抽查情况优良。有实习基地,基本满足需要。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建立师生谈心、网上交流等机制。(2分)
III-14-34. 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有计划、有措施地组织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学生、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奖励。(1分)
III-14-35. 教学改革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有创新特色。(1分)
III-14-36.学校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学校语言文字管理机制体制健全,积极参加语言文字各项活动和示范校创建工作。(1分)
指标综述:
2013-2014年,天华学院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教务处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保持教学秩序稳定,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做到无重大教学事故。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III-14-33. 重视制度建设和落实
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务处始终把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办学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程序合理、标准统一、操作规范,文件齐全。为满足不断发展的办学要求系统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教务处对现行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改旧的与现行管理不符的条款,增加和完善服务的内容。制定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职责条例》、《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师教学工作手册》,使参与教学的各类人员有章可循,权利义务明确,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对于质量监控标准,我们设计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教师自评、领导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质监委评价等立体评价体系,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并且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每学期,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我们还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网络,及时了解教学状况。期末评教、期中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制度,三者结合,构建了我院教学过程远、中、近多层次的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综合考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教务处为规范有序地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保证质量,汇编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手册》从选题、指导、组织与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对毕业设计(论文)做出规范要求。学院为毕业设计(论文)配备了充足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中级或中级以技术职务,积极鼓励教授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2013届秋季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353人,其中教授58人,占16.43%;副教授74人,占20.96%;讲师170人,占48.16%;协助高级职称教师指导的助教51人,占14.45%。2014届毕业生(含春季班)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558人,其中教授114人,占20.43%;副教授96人,占17.2%;讲师283人,占50.72%;协助高级职称教师指导的助教65人,占11.65%。我院要求教授(副教授)带领助教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时,必须要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并利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机会,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院还对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有限定性规定。
学校建立了各级各类校内外实习基地79个,基本满足了学生实习需求。学校非常注重建设师生教学互动的机制。学校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导师等多种角色的教师都承担着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职责。教学互动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内交流、课后办公室答疑解惑、课外网上交流等等。学校不断注重和完善师生在教学方面的网上交流渠道。目前我校师生可使用“校长信箱”、“大学生成长管理系统”、“课程中心”、“教务管理系统”等多种渠道进行网上交流。
(2014年11月21日,学校进行第三批专业预评估检查)
III-14-34.严格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我院自身办学特色,学院重点发展双语课程和优质课程。在2012年教务处正式推行了《双语课程管理暂行办法》和《优质课程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对这两类特色课程的申报、审批、管理、建设进行了细化,明确了特色课程的作用和意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优化,调整了教学方案和考试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2013-2014年,学院根据教学规律,科学、合理、系统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全院推行由“理论→实践→理论”的交替式教学模式,在工科专业中推行“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同步规划实践教学的教材,做到了所有实践教学环节有计划、大纲和实践指导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一线应用领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以“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为主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
学院把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力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之一。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吸收西方大学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方法,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快乐、有效。鉴于学校青年教师多,缺乏教学经验的积累,学校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的经典著作,认真研读《高校教师必须了解的120个教学问题》一书,组织教师对国外著名大学视频公开课进行观摩分析,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2013年9月21日上午,学院在第三会议室召开双语教学法研讨会)
III-14-35. 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将“培养专通雅协调发展,富有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标准实施细则》,内容包括对能力标准的定性描述/量化标准和具体措施。2013年6月,学院制定了《2013级本科培养计划》。通过培养计划修订工作,提升了对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解,基本实现了从单纯“专业知识框架与执行明细”到“按人才培养目标规划”的转变,并将我院人才培养的“十六条能力标准”落实到培养计划中。2013年,学校进一步厘清思路,在师范类和工科类进一步整合专业群优势:师范类专业方面,目前主要做大做强学前教育专业。工科类专业方面,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智能型技术应用人才,打造工业制造与信息化平台,重点构建两个专业群:汽车服务工程与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群;通信工程与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群。
2013年下半年开始,以“通识课程”为依托,在课程体系中试行了“云课堂”。学校非常重视此项工作,通过调研、探讨、搭建网络平台等一系列工作,2014年上半年我校的“云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确定,将“心灵生活”等10门课程列为“云课堂”的课程。其中《爱情社会学》、《诗语诗心》、《设计思维》系列课程和《人性》已入选校级“云课堂”课程。云课程将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主要在课下收看名校公开课,课上由主讲教师讲解答疑并组织小组讨论,课程结束后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
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教师教学比武,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组织教师交流启发式教学、项目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经验等。
2013年,学院1个项目获得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5个课题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立项,校内科研立项和教师“优青”项目中有60%以上的科研课题与课程建设直接相关。2014年,学院2个项目获得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校内科研立项和教师“优青”项目中有80%以上的科研课题与课程建设直接相关。2014年3月8日,教务处组织发起了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截至到5月6日共有17门课程申报参加评比,评选出9门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3月17日, 教务处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课程中心”优秀课程网站评选活动,共有19门课程申报参加评比,评选出优秀网上课程9门。
(2013年11月6日,学院在明华楼第三会议室召开了专业目录调整认证会)
III-14-36. 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学校长期致力于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在校专职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在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倡导学生使用普通话,帮助学生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我院学生参加全市统一的普通话测试,并为参加测试的学生安排考前培训和考前试测。2014年普通话测试有1721名学生参加,1596人取得合格成绩(二级乙等以上),通过率为93%。
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学校建设有语言文字网;积极参加语言文字各项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上海市“高校、中学(中职校)学生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上海市“高校、中学(中职校)学生汉字知识网络竞答活动”和上海市“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最终,在上海市“高校、中学(中职校)学生汉字知识网络竞答活动”中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获高校优秀组织奖;2013年,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红色经典诵读大赛,获优秀组织奖;学校积极参加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工作。 2014年12月18日,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教委组织专家对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达标评估。按照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新程序,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将在近期以电子邮件和会议研讨的方式汇总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并形成书面意见上报市语委办、市教委语管处。待程序完成后,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教委语管处将会以文件方式下达对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结论意见。
(2014年12月18日,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教委组织专家对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达标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