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16 学生工作】

考评指标:

-16-40. 学风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有经常性教育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风气良好。(1分)

-16-41. 心理健康有专门机构,通过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评估并达标,按1:3000师生比配备心理教师,专职教师不少于2名。生均经费不低于10/年。相应场所、设施保障到位。有三级工作网络,有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预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和学生心理档案。注重培训,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活动。(1分)

-16-42.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建立校、学院(系)两级体系,形成科学的课程与实践教育内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有成效。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有计划、有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1分)

-16-43. 资助工作有制度,措施落实。有管理机构,按12500比例配备人员。有专项基金,总额为当年学校事业收入的4-6%,并合理使用。畅通入学绿色通道,社会参与资助有成效,勤工助学开展有特色(1分)


指标综述:

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教育工作,也是我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风气的动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切实做到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大学生在未来十几年内将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因此,我们始终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养成为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

-16-40.学风建设

我校建校伊始就将学风建设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学校设立德育学分体系,旨在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和公民精神的养成过程纳入统一的德育评价,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体现,与毕业挂钩,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大大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巩固加强辅导员的管理力量,还实行了班助理制度,由大二、大三中的优秀学生任新生的班助理,每班2名,主要工作时间集中在第一学年。他们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在学生入学前通过给每位家长发一封信,在介绍学校各方面情况的同时,阐明学院的培养特色,包括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办学思想等。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责任的意识,并在德育测评中,对学生的相关表现进行考察。特别是在每次考试前,都开展应考的诚信教育。在学院已经建立的相关工作制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学生处不断加强管理,力争学风建设能不断深入,并取得成效。

20149月24日,学保处检查2014级新生早自习的情况


-16-41.心理健康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2005年开始建设,从无到有,现已初具规模,包括咨询室两间、接待室一间、团训室一间,总面积90平米,咨询室各种硬件设施完善。现有三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师生比为13000。主要提供适应发展、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特别要预防自杀、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的发生。201411月19日,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达标建设验收评估专家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达标建设进行验收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依托学院正副辅导员两支队伍及班助理制度,初步建立我院特色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咨询中心、正副辅导员、班助理及学生干部三级防护,覆盖全部班级。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和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常规的学生个案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中心每学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课程,包括《心理学与生活》、《发展心理学》、《情商拓展》、《团队活动》等。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安排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开展校园内主题标语征集、学生主题签名、一句话主题格言纸鹤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教学区所有教室课桌上张贴关爱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爱心提示,在校园倡导快乐学习、积极生活、乐观前行的思维方式,深受同学和老师好评。

2014年11月20日,上海市教委专家组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达标验收)


-16-42. 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成立了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4人,其中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1人,硕士1人,本科3人。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参考教材,实行统一备课,统一课件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大学四年,目前是列入公共课形式,总课时为32学时,2个学分,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完成人生第一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实施效果对本课程进行评估。在学校就业服务信息网上开设专门的窗口——网上职业生涯学堂,用录制的讲课视频,组织学生完成学习内容,以补充师资的不足。

学校有专设的职业生涯咨询室,固定的咨询时间为每周2次,其余不固定的时间由各咨询教师自定。为了提升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水平,2014年选派了4名老师参加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组织的中级职业咨询师的培训、4名老师参加北京北森集团的TTT项目的培训、选派3名老师参加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举办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示范课暨创业基础课程指导师师资培训班”(FET)、5名老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高校创业指导师”专题培训班、1名老师参加了上海高校就业服务与生涯指导培训基地(东片区)高级培训课程、7名老师参加上海高校就业服务与生涯指导培训基地(东片区)中级课程培训等。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是固定的就业咨询场所,每天可以接待学生咨询,咨询形式有面对面咨询,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等。学校还组织毕业生以就业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利用班会课、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四年级的时候,按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教授就业技巧,让每个学生了解就业程序(推荐-面试-实习-录用-签约),同时还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企业、就业促进会等)来学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就业指导,共进行23场次,收到较好效果。

学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促使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截至2014年8月,天华学院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79%,比去年提高1.94%,签约率为85.05% ,与去年下降1.82%。其中春季毕业生54人,就业率98.15%,签约率75.93%;秋季毕业生1658人,就业率96.74%,签约率85.34%,总体就业率与签约率基本与去年持平。

2014年11月12日,我院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在跃华楼体育馆举行,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


-16-43. 资助工作

我校资助工作人员有3人,配备师生比为1:2500。在2014学年,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开展,各类奖助学金按照有关规定发放到位。其中获得国家奖学金13人,奖金10.4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252人,奖金126万元;上海市奖学金18人,奖金14.4万元;校内奖学金1716人,奖金47.6万元;获国家助学金2014年第一学期1139人,资助金额140.9万,第二学期申请1227人,资助资金147.6万元;2014年第一学期发放服义务兵役补偿代偿资金27人,金额27.6万元,2014年第二学期,申请服义务兵役补偿代偿资金53人,申请金额82.8万元;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32人,发放贷款19.2万元;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207人,金额145.6万元;发放勤工俭学280人,金额23.6万元。2013年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资金57.38万元,主要用于校内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费用。

学校畅通入学绿色通道。2014年秋季开学前,学院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了上级有关部门统一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上海市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使新生全面详细地了解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同时,利用招生简章、校园网、新生热线电话、短信等形式,对每位新生宣传国家和我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确保新生及家长全面了解国家和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和重视,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到校报到。新生报到之前三天,各个专业和班级的辅导员负责与每一位新生联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和我校内部的资助活动进行宣传。2014年共有32名通过绿色通道报到,并且帮助他们申请国家助学金,尽力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他们解决部分生活困难。

学校学生资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决策、指导和检查全院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体系,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